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向斯特拉文斯基即兴致意往被 (第5/6页)
你的评价。所谓的摇滚音乐改变了这种情况。重要的事实:在摇滚音乐会,人们不鼓掌。鼓掌让人看出演奏者与听者之间的批评的距离差不多会是亵渎圣物;在这里人们存在不是为了判断和欣赏,而是为了投入音乐,为了和音乐家一起叫喊,为了和他们融在一起;在这里,人们寻找的是认同,而不是快乐,是宣泄,而不是幸福;在这里,人们兴奋,节奏十分强烈和有规律,旋律主题短,不断地重复,没有活跃的对比,一切都是FORTISSIMO(强劲),歌曲更喜欢的是尖的音区,与叫喊相似。在这里,人们不再在一个小小的舞厅里,任音乐把一对对人关闭在他们的亲密之中;在这里,人们在大庭广众中,在体育馆里,一个紧挨一个,而且如果在夜总会里跳舞,便没有了两人一对,每个人自己做自己的动作,既是单独的,也是和所有人的。音乐把所有的个人变成一个集合的群体;我们的时代想看到自己与自己的所在有所不同(当然这与所有的时代所想要的一样);但是在这里讲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只不过是时代在自我欺骗。令人发指的恶之美 阿多尔诺令我气愤的,是他的短路的方法,用一种可怕的简易法把艺术作品与某些原因、某些结果或某些政治的(社会学的)意义联系起来;所有十分细微的思考(阿多尔诺的音乐学知识是值得欣赏的)都因此导致了一些极为贫乏的结论。事实上,由于一个时代的政治倾向总是被缩减为仅仅两个对立的倾向,人们最终注定把一部艺术品分类为或属于进步方面或属于反动方面;又因为反动即是邪恶,宗教审判所便可开始它的审判。 《春之祭》:一出芭蕾舞剧,结尾是一个少女的牺牲,她要为春天的再生而死。阿多尔诺:斯特拉文斯基站在野蛮的一边,"他的音乐并不与牺牲者认同,而是与破坏性的决策机构相认同"(我想:为什么要用"认同"这个动词?阿多尔诺怎么能知道斯特拉文斯基"认同"与否?为什么不说"描绘"、"绘制一幅肖像"、"形象表现"、"重现"?回答:因为只有与恶认同是有罪的,并可以使一场审判合法化)。 从来我都深深地激烈地憎恨那些想在一件艺术品中找到一种态度(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的人们,他们不是去从中寻找一种认识的意图,去理解,去捉住现实中的这个或那个外观。音乐,在斯特拉文斯基以前,从未善于把一种伟大的形式赋予野蛮的仪式。人们过去不会音乐式地去想象它们。这就是说:人们过去不会想象野蛮的美。没有它的美,这个野蛮仍会是不可理解的(我要强调:为了彻底地认识这种或那种现象,应当理解它的美,真实的或潜在的)。说一个血淋淋的仪式具有一种美,这便是丑闻,无法忍受,无法接受。然而,不理解这个丑闻,不去走到这丑闻的尽头,对于人我们便理解不了什么。斯特拉文斯基给野蛮的仪式赋予一种强烈的具有说服力的音乐形式,但它不说谎;让我们来听《祭》的最后一段,牺牲的舞蹈:恐怖没有被变换掉。它就在那里。它仅仅是被表现吗?它没有被揭露吗?但是如果它被揭露,也就是说被剥夺了它的美,在它的丑陋中被表现,那就成了一种作弊,一种简单化,一种"宣传"。正因为它是美的,所以杀害少女才如此恐怖。 如同他曾作过的一幅弥撒的描绘,一幅集市节日的画《彼德鲁什卡》,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里作的是野蛮的兴奋状的描绘。其意义更在于他始终明确地宣称他是阿波罗原则的拥护者,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原则的敌人:《春之祭》(尤其是它的仪式舞)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式兴奋的阿波罗式描绘,在这幅画里,狂喜如醉的因素(好战的节奏打击,若干个极短、多次重复、从未展开并近似叫喊的旋律主题)被改造成伟大的细腻的艺术(比如节奏,尽管它的好战性,在不同拍的快速交替中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它创造了一种人为的、非真实的、完全风格化的节拍);然而,这幅野蛮的描绘画所具有的阿波罗美并不遮掩恐怖;它让我们看见,在兴奋的最底层所有的只是节奏的强硬、打击乐的严厉的击拍、极端的无感性、死亡。移民的算术 一个移民的生活,这是一个算术问题:约瑟夫·康拉德·科泽尼约姆斯基(JOSEPHCONRADKORZENIOMSKI),以笔名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ARAD)出名,曾在波兰生活17年(可能在俄罗斯与他的被驱逐的家庭在一起),剩下的他的生命,50年在英国(或在英国的船上)。因此他得以把英文作为他的写作语言,并把英国作为他的主题。只有他的反俄的过敏症(啊!可怜的纪德!他无法理解康拉德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谜一般的憎恶)保留着他的波兰性的痕迹。 波休斯拉夫·马提努(BOHUSLAVMARTINU)在波希米亚一直生活到32岁,之后的36年,在法国、瑞士、美洲,然后又在瑞士。对古老祖国的乡愁始终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宣称自己是捷克作曲家。然而,战争以后,他却谢绝了从那边来的邀请,按照他的特别意愿,他被葬在瑞士。1979年,他的祖国的代理人们却嘲弄了他的遗愿,在他死后20年,抢去了他的尸骨,将其郑重地安置在他的故乡的地下。 贡布罗维茨在波兰生活35年,阿根廷23年,法国6年。但是,他只能用波兰文写他的书,他小说中的人物也是波兰人。1964年,住在柏林期间,他被邀请到波兰。他犹豫,最终还是拒绝。他的遗体在旺斯(VENCE)火化。 纳柯博夫在俄罗斯生活20年,在欧洲21年(在英国、德国、法国),在美洲20年,瑞士16年。他把英语作为他的写作语言,但是主题中美国要少一些;在他的小说中,有许多俄罗斯人物。然而他却毫不含糊并一再强调,声称自己是美国公民与作家。他的遗体安息在瑞士的蒙特洛(MONATREUX)。 卡齐米尔兹·布朗迪斯(KAZIMIERZBRANDYS)在波兰生活65年,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JARUZELSKI)政变后他在巴黎定居。他只用波兰文写作,主题是波兰的,然而即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