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_泉州造船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泉州造船业 (第1/5页)

    泉州造船业

    两晋之前。

    隋、唐、五代。

    宋——每岁造舟通异域。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改进。船壳法的制作顺序。“科民”造舰。

    后渚港宋末沉船——船型设计。船体结构。造船工艺。船桅及蓬。舵的发展。船碇。防腐技术。牵星术。

    元——造船。《伊本·巴都他游记》的记述。泉州元船的技术特征。

    明——结构法的造船顺序。抗倭战船。福船特点。

    清——《海国闻见录》记叙的航海技术。造船。造船顺序。

    两晋之前

    泉州造船历史悠久。

    春秋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著居民统称百越族。百越族擅长造舟航海,《越绝书》称其“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各飘然,去则难从”

    战国时期,越族入泉,与闽族土著融合,形成百越中的独立一支——闽越族。

    秦汉时期,闽越族善于驾舟和水上船行,历史上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

    《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狼,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泉州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对外交通港口之一,也成为当时全国的主要造船基地之一,造船业已有相当规模,十分发达,所造海船具有船身巨大,结构坚固,载重量大,抗风力强的特点。

    造船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船板之间用钉榫连接。使用铁钉工艺,需要较高的捻缝技术相配合。船匠用桐油、灰、竹丝混合,作为捻料,解决这一工艺难题。

    水密隔舱板的设置,使全船分成若干舱。个别舱破漏水,不会流到其他各舱,既便于修复,增加抗沉性,又可加强船体结构,有利于船型的增大,这是唐代中国造船技术工艺的一大发明。

    据《唐会要》载,福建(包括福州、泉州等地)造的海舶,一艘可容置数千石(约50—60吨)。

    宋

    从宋代开始,泉州进入鼎盛时期。

    每岁造舟通异域

    宋代,泉州造船业更加发达,成为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谢履《泉南歌》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南门车桥澳(圆通港),南门外海滨的后山社、城南厂口街、法石(乌墨山澳、鸡母澳)、后渚、晋江江畔的申(辛)公亭,惠安西坊乡等处,都是南宋时著名的造船场所。

    《太平寰宇记》将“海舶”列为泉州土产。当时福建“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筹财力,兴贩牟利而已”

    福建、泉州所造海船质量居全国之首。吕颐浩《三朝北盟会会编》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州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当时中国造的帆船有“沙船”、“乌船”、“福船”和“广船”四种主要船型。泉州造的帆船属“福船”船型。其特点是大且坚,抗风狼,耐远航,向大型化演变。

    当时奉使出国的座船,载重量可达2000斛,大商船达5000斛。斛与料、石相同,每斛按容量计约合51。77升,按重量计约合92。5宋斤。2000至5000斛的大船,载重量约在100—250吨,作为木帆船来说,已很巨大了。

    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改进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北宋·宣和时(1111—1125年)遣使往高丽,到泉州雇募“客舟”

    泉州所造海舶,船身巨大“皆以全木巨枋楔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破狼而行也。”深阔各10丈,全船分为三舱,中舱又分为四室,有水密隔舱,设备齐全,商人分占贮货。

    “客舟”船头用矴石作锚“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抛碇起碇用滑车。如遇风涛紧急,还须抛“游矴”

    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随水深浅更易”;另外加设两个“三副舵”,更灵活地控制航向。

    船舷两侧“缚大竹为橐以拒狼”,载人与货“水不过橐”,既作为防船身碰撞之用,又是吃水线的标识。

    主桅高10丈,前桅高7—8丈,共装帆110幅。正风用帆“稍偏则用利蓬”,风有八面,惟当头不行。

    用鸟羽悬于桅顶以测风向,以铅锤测水深。如遇风涛紧急,则抛游碇用铅锤底沾上油,以便把海底泥沙粘附上来,以考察是否达到海底;海底泥沙的性质记录下来,为日后航行时对照之用。

    根据以上材料,对比隋、唐、五代,泉州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有较大进步。

    (一)船型从平底船改为尖底船。

    (二)船体增大。深阔各10丈,如长宽比以4计,则船长达40丈,比唐代海舶的长、阔、深都增加2倍以上,体型大8倍以上。

    (三)造船工艺和材料更加讲究,选用整根木材和巨枋楔叠而成。

    (四)船舱分隔更多,普遍设置水密隔舱,防漏抗沉,提高安全性。同时客货分贮。

    (五)用矴石作碇泊船只工具,用粗大藤索长达500尺来系矴,使用滑车抛碇起碇。

    (六)为多桅多帆船,增加受风面积。帆可以调整方向。八个方位的风,只有当头风不行。

    (七)舵有大小主副之分,可随水的深浅升降,cao纵驾驭控制能力大为提高。

    (八)设置吃水线、风向和水深的探测工具,虽很原始,但表明驾驭航行的技术比前更灵活。

    朱惑《萍州可谈》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