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有人在跟踪我 (第4/6页)
的头尾音节编排字符串,用所有大写的字母组成句子,还有惹火“我们姑妈”的文字游戏。 综艺版作家问:“你们姑妈是老处女吗?” “她没结过婚。”卡利普说。 耶拉和他父亲是不是曾为了一间公寓引发争吵? 卡利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口角。 他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律师伯父,分不清楚哪些是法庭记录、诉状和法条,哪些是餐厅菜单和渡轮时刻表? 卡利普说他猜想这也和其他的事情一样只是传说。 “找找线索吧,年轻人!”老作家不悦地说“耶拉不会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我打赌我们这位热衷侦探冒险和胡儒非教派的朋友,已经一点一滴地,像是用绣花针挖掘一口井似的,从耶拉专栏里的隐藏文字中挖出了意义。” 综艺版作家说,这些文字游戏很可能真有一个意义,也许它们指示着来自未知的讯息,而也许正是这份与未知的紧密连接,使得耶拉得以超越那些注定默默无闻的作家。除此之外,他想要提醒他这句谚语有它的道理:“名气太大的记者不会有好下场。” “也可能,真主保佑,他说不定死了!”老记者说“怎么样,你喜欢我们的游戏吗?” “关于他丧失记忆这一点,”综艺版作家说“是真的还是假的?” “都是,”卡利普说“是真的也是假的。” “那么,关于说他的藏身处遍及全城?” “也一样。” “或许此刻他正孤零零地在其中一个藏身处咽下最后一口气,”专栏作家说“你也知道,他自己也挺爱这种猜谜游戏的。” “如果他快死了,他会召唤某个亲近的人到身旁。”综艺版作家说。 “才没这个人呢。”老专栏作家说“他跟谁都不亲。” “我敢说这位年轻人并不这么想,”综艺版作家说“你还没告诉我们你叫什么名字呢。” 卡利普告诉他们。 “那么,告诉我,卡利普,”综艺版作家说“在他窝藏的地方——天晓得他是受到什么冲动的驱使——一定有某个耶拉觉得够亲近的人,至少可以让他吐露写作秘密和临终遗言,对不对?毕竟,他并不是一个全然的孤独者。” 卡利普思忖片刻。“他不是一个全然的孤独者。”他感触良多地说。 “那么,他会召唤谁?”综艺作家问“你吗?” “他meimei。”卡利普脱口而出“他有一个小他二十岁的同父异母meimei,那是他会联络的人。”接着他陷入沉思。他回想起那张生锈弹簧破肚而出的扶手椅。思绪继续延伸。 “或许你已经逐渐抓到了我们游戏的逻辑。”老专栏作家说“你或许开始品尝到自己正迈向合理的结论。因此我必须坦白告诉你一点:所有的胡儒非信徒都无可避免地走入悲惨的下场。法兹拉勒,胡儒非教派的创立者,最后像条狗一样被人杀死,尸体的脚上被绑条绳子拖着游街示众。你知道吗?六百年前,他也是通过解梦而进入这一行,就如同耶拉。不过他并不是在哪家报社孜孜不倦地工作,而是躲在城外一个山洞里…” “经由这样的比较,我们对一个人能有什么了解?”综艺版作家说“一个人能够多么深入另一个人生活的秘密?三十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深入探究那些悲惨的电影演员的秘密,那些模仿美国人的我们所谓的‘明星’。于是我发现了这一点:有些人,他们说每个人类都有一个分身,他们错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另一个人。每个可怜的女孩都有她自己的可怜样。我们的每个明星都独一无二,如同天上的星星,孤孤单单,个个是找不到同类的悲惨星斗。” “除了好莱坞的原版模特儿之外,”年老的专栏作家说“我有没有跟你提过耶拉所仿效的原创者名单?除了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米外,他还大大方方地抄袭了我们伟大的宫廷诗人谢伊·加里波的《美与爱》。”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综艺版作家说“每一则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故事,是因为它不会一模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是充满个人特色的二流作家。” “呸!”老作家说“我们拿他颇感自满的那篇来看,什么《博斯普鲁斯海峡干涸的一天》那篇。里头所有末世的景象,根本就是直接抄袭自好几千年前的古书,描述救世主降临前的毁灭之日,不是吗?从古兰经中,审判之日的章节里抄来的,从伊本·赫勒敦[1]伊本·赫勒敦(IbnKhaldun,1332—1406),阿拉伯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1]和阿布·呼罗珊的书里抄来的,不是吗?然后他再加入一个什么黑道老大的低俗故事,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当然了,文章中的各种噱头,还不足以造成某小部分特定读者的风靡狂热,或是促使当天报社接获上百个歇斯底里的女人的电话。真正的原因,是字里行间隐藏的秘密讯息恰巧被读者解读出来——不是被你我这种普通人,而是一小撮手上拥有密码书的信徒。这些信徒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半是妓女,另一半是男同性恋,他们把这些讯息当作神圣的律令,从早到晚打电话到报社来,想确定我们不会把他们的教主耶拉先生给踢出门外,叫他为那一堆胡言乱语负责。不只这样,还老是会有一两个人守在大门口等他。卡利普先生,我们怎么知道你是不是他们其中之一?” “可是我们挺喜欢卡利普的,”综艺版作家说“我们在他身上嗅到自己年轻时的气味。我们信赖他,所以才告诉他我们的心里话。我们便是靠这种直觉来分辨是非。莎蜜叶·莎曼女士,以前一位耀眼的明星,当她在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时曾经对我说:‘嫉妒这种疾病…’怎么?你要走了吗,年轻人?” “卡利普,小伙子,既然你要走了,那么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老专栏作家说“英国电视台搞什么要访问耶拉而不是我?” “因为他文章写得比较好。”卡利普说。他已经从桌边起身,准备跨入通往楼梯的安静走廊。他听见老作家在他身后大喊,浑厚的声音丝毫不失原有的欢悦。 “你真以为你刚才吞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