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4页)
第六章 说也奇怪,梅玲和博雅的朋友,在一个小小的机会当中牵连在一起。虽然老彭比较老些,但她对这位独居的好人没什么好害怕的,他简直就是文天祥所谓“正气”的化身。博雅也把老彭助人的义事告诉了梅玲,且以最挚诚的感情谈到他。老彭四十五岁,她二十五岁,足足可以做她的父亲了。他充满了慈爱、敬重和温暖的气息,也不知什么原因他总使梅玲觉得善良、高贵了些,在博雅面前,她反而觉得自己渺小、卑贱,就像是一个“罪恶的女子”这些都是在老彭身上找不到的疑问。 梅玲一直还不知道老彭是个禅宗佛教徒,后来才知道,也许他不算是个严格的佛门子弟,他又吃rou又吃鸡。禅宗是佛教中的一门教派,可说是印度教和中国道教哲学的特殊产物,类似像基督教的贵格教派,不太重视形体、组织和僧侣制度,但那些都比较重视内在的精神生活,在八世纪天祖死后,为了不让它成为一种组织,所以没有指定继承人,连“使徒传统”的法衣和化缘钵子也不传下去,他们强调内在精神的沉思和修养,比贵格派更进一步,不单是轻视教仪,连经典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不采取冗长的辩论和形而上学的解释,却爱用四行押韵的“偈语”其中的意思可以暗示或启发真理,却不清楚加以证明,在沉思后的所谓“顿悟”中,一个人的觉醒会随着他对生命法则的刹那见解而产生,因此他们却愿过着勤奋、节俭、仁民爱物却藉藉无名的生活。 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梅玲无法安眠,她听见老彭在扶手椅上打鼾,椅子的钢丝也在吱吱作响。梅玲总以为他醒了,后来又发出沉重的打鼾声,她终于蒙眬地睡去。 第二天早上老彭起得很早,昨晚他穿着鞋袜一起睡,天亮了就睡不着了。他发现女客还在卧室熟睡当中,蹑手蹑脚地走动,不敢吵醒她,叫佣人轻轻地端来热水,静悄悄地洗潄了一番,然后点根烟,静坐默想着。到了七点三十分梅玲还未醒来,他等不耐烦了,就自己先吃下热稀饭,他看到很多日本兵在东四牌楼附近和哈德门街走动,他买了几根油条,心想梅玲可能喜欢当早饭吃。 他一进房,听到梅玲房里有动静,就重重咳了几声。 “你已起来啦?”她说道。“什么时间了?” “九点左右了。”老彭道。 “那我得起来了。” “这儿还有热水。”老彭叫道“这里很冷。你要出来洗吗?” 梅玲把黑棉袍穿好出来。 “那边有热水,这边是暖炉,你睡得好吗?”老彭指着一边说。 “很好。你呢?” “我睡得很好,我已经起床三个钟头了。” 梅玲开始漱洗。 “今天好像有点不对。”老彭说。“哈德门街有不少日本军,一定有事要发生了。” 她梳好了头发,佣人也从外面进来,对老彭说:“外面有人找你。” “什么样的人?” “身穿一件蓝衣的人,他说一定要和你说话。” 于是老彭出去,认出那个人是他在裘奶奶家见过的一个佣人。那个人站在门口不肯进屋,只在院子里和他说了几句:今天早上有两个同志被捕,裘奶奶躲起来了。她劝他到别处去躲藏,必要时甚至由某一个大门出城去,卫兵认识她,只要说出暗号。但他靠近城门时要小心,如日本人出现时就危险了。 “快点,时间不多了,街上兵很多。”那人说完就离开了,老彭心事重重地进屋去了。 “是不是博雅派来的?”梅玲问道,手上还拿着梳子。 “不是。”老彭回答。“你最好快点,我买了几根油条。” 梅玲坐下来吃,老彭在卧房收拾,打了一个蓝包袱,然后说:“有坏消息。这里危险,日本人来搜索游击队和他们的朋友了。他们随时会来,这边不能久留,我要出城去了,你马上回博雅家吧。” “我不能回去。” “那里比这儿安全。你不是要和他一起回南方去吗?” “是的,但他要四五天才去呀!我不能久在那儿,”梅玲说“日本人会再去的。” 老彭不了解。 “但是你留在那儿将近一个月了呀!” “现在不同了,你要上那儿去呢?” 老彭透过大眼镜望着她。“我要向南走。” “喔,彭大叔,让我和你一起走,我们在上海同他碰面。你是不是要去上海?” “我不肯定。”老彭打量着说。“崔小姐,这样又危险又辛苦。我的行程是先混出城,走陆路,一路上可没软床哟,你没尝过那种滋味。我们要走好几天,你能走吗?到了保定府才能搭火车。” “我可以走。” “你不能等博雅为你准备妥当吗?你先住旅舍。” “不,他们会搜旅舍的。” 老彭不知为何梅玲怕回博雅家,其中一定有原因,他看出她忧心忡忡的脸色,意志也很坚定。如果带她走,就要把她送到上海才行,但是他又不是一个习惯为自己打算的人,为了好友博雅,他不能躲避这件事,几天以后,他才知道梅玲出奔的道理。 “你不去向博雅告别?” “不,不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