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冷嵩山_第十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第3/5页)

来把你和孩子接走的!我从没有忘记你曾对我说过的那句话:热血男儿,国家、民族、民生的事乃首要之事!

    等着我的好消息,祝福我罢!我相信你,也相信你会理解我的事业!

    逸之

    辛亥七月二十四日匆匆!

    精明的吴家大哥发觉,这一段日子来,弟媳的心神可是有些不大对头儿——

    他先让自己续弦的夫人试着问候了几句。妯娌俩在二弟妹的庭院说了半晌的话,夫人竟没有问出什么。只说看上去弟妹满腹心事,忧心忡忡的样子,精神倒也没有什么。

    吴子霈心下不安起来:莫不是城里的刘家出了什么事?刘家大爷在京城做事,为何三天两趟地跑回来?

    他乘了一顶二人小轿来到城里,坐了半晌,见刘家大老爷和二老爷脸上倒也没有什么两样。心内便猜想:兴许是京城的刘家大爷出了什么事?这两位老爷目下尚不知晓呵?

    去年,吴子霈就从学政衙门做官的儿子那里听说:自打光绪皇上和太后驾崩之后,宗岩的舅公在朝中便开始失势。最后,竟然被朝廷开缺回里了!而省城各衙门里,人人皆知儿子的后台就被罢黜的那个二品大臣!因而,这两年来,吴子霈一直都在耽心着:靠山的落势,会不会影响到儿子的前程乃至性命?

    后来,从刘家两位老爷嘴里,终于打听到了:刘家三老爷的舅兄眼下虽被朝廷开缺回里,在洹上养病;可是,这位舅兄还有一位换贴之交的大哥徐世昌徐大人,仍旧在东北做着总督哪!老三的这位舅兄当年的好些部下,现在仍旧都还在朝中任着要职。而且,刘家长房长子刘如松,刚刚才被北洋拔升为武四品的军职。

    吴子霈松了一口气:看来,是自己杞人忧天了!

    吴子霈离开山城后,回到吴家坪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长辈,商定即日就为弟妹立节烈坊的事情。接着,便兴师动众地请县太爷亲笔题字,十多天里,便修下了一座山城远近最数气派的节烈牌坊。上镌着雕工精美的朱雀牡丹、云朵明月等等。并历数如茵如何相夫教子,敬姑孝婆,敦睦嫂侄,拿她和古书上有名的烈女节妇做比…一时,竟引得远远近近的人都跑来瞻仰观拜。

    如茵心下明白:其实,吴家大哥清楚,自己压根儿算得上什么“节妇烈女”啊?

    可是,这座闻名远近的节烈祠,毕竟使她冷静了下来:虽说,自己的心和梦,并没有被这把沉重的大锁一下子锁死;可是,她却也不能断定:逸之有朝一天回来接她那时,她真的能忍心背弃子霖的情义,真的会不管不顾地跟随逸之毅然离去,以致吴家门楣蒙羞,使子霖魂灵不安么?自己真的敢去面对世人的蔑视、人们的唾骂么?

    每每想到这里,如茵便觉得一阵阵的不寒而慄同脚心涌到头顶…

    逸之因肩负着与各会党组织秘密联络的要任,所以,虽和如茵分别了整整十几年,却也只能在匆匆一见之后,即刻就返回了湖北军营!

    从如松的话中,逸之揣知:新军会党中鱼目混珠,已经混有满清的jianian细了!故而,一到营中,即刻就提醒各会党,请注意清理查处异己份子!今后,不管是行事还聚会,必得更加小心才是!万不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了什么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谁也没有料到:引爆辛亥这年全国革命雷暴的,竟是由一次意外的炸药爆炸而起——

    新军工程八营的士兵在试制所用起义的炸药时,突然意外爆炸。在不得已的情势下,工程八营的士兵首先发难,向上司打响了第一枪!

    一切来得竟是这样迅疾、这样猛烈、这样意外、这样猝不及手!

    几乎是一夜之间,革命便全线爆发了!

    继湖北宣布独立之后,紧接着便是上海宣布独立,江苏宣布独立,浙江宣布独立…

    先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大半个江山的十几个省份,风起云涌,几乎全部宣告革命和独立,宣告脱离大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似唿啦啦倾倒之大厦。

    满怀激动的逸之给如茵匆匆写了一信:

    吾爱:

    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腐朽之满清如大厦将倾。然局势仍旧动荡不稳,清政府亦正酝酿反扑。稍待平定,再议团聚。

    等我!

    逸之

    辛亥八月二十一夜匆匆

    如茵似乎能从逸之那狂草字体里,感觉得到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情、热血激昂的模样!然而,不知何故,一颗心却亦沉亦浮、亦悬亦坠起来…

    一向宁静的洹上村,这几天突然热闹起来!

    朝廷大臣、北洋武将、旧日幕僚、属下朋友,走马灯似地进出于这座大宅。

    宅门上的守卫和下人们,接踵而至地把来自各地的一封又一封信件、电报和各样标着“火急”字样的公函,碎步疾跑地匆匆送到老爷的书房来。

    辛亥八月,革命党人煽动作乱,武昌突发兵变,湖北宣称独立,成立军政府。其余各省纷纷呼应,独立之声此起彼伏…

    惊天鼙鼓动地来!大清根基似唿啦啦之将倾大厦,摇摇欲坠。

    朝中满清贵胄果然闻鼙鼓而思将帅了!

    电报房中,滴滴嗒嗒的发报声连声不断,袁大人的书房整夜整夜地灯火通明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人修炼了两年多的钓翁之心,再也无法宁静下来——来访的旧日好友、钦差大臣,奉朝廷之命,纷纷恳请大人不计前嫌,动员他重新出山:务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挽大清国家于危难,救民众百姓于水火…不达目的不罢休。

    众口一辞:袁宫保出山,乃众望所归!

    此番战乱,天下惟宫保一人方能平定作乱!

    袁大人沉吟许久,虽激情不已,却感到去留难定——是赶在这样一场大变革中,勇肩负任,除旧布新呢?还是淡泊功名,继续颐养天年?

    然而,他实在清楚,伴君如伴虎呵!更何况,二百多年来,满人对汉人一直都是每每疑惑防范,动辄开缺革职。从曾国藩到恩师李鸿章,从丁未政潮之危机到宣统元年之变故,历历在目,令人至今惊心甫定…

    古之圣贤是如何教诲来着?诚意、正心、修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