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_第三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7/14页)

人所爱;应该把季子送回来才是。

    不过,这说来实在也是件不关紧要的琐务,既然没有机会表达,使暂且丢开。看看寒暄告一段落,他整顿全神,等待着太子丹开口商谈国家大计。

    “荆卿!”太子丹的神情转为严肃了,伸直身于,膝行数步,与荆轲面面相对“田先生不知我之不肖,举荐大贤;这是天怜弱燕。不忍相弃。荆卿,愿奉教!”

    一面说,一面俯首下拜,荆轲以极迅速的动作。扶住了他的手,惶恐地说;“太子,荆轲只恐才力不称;唯有尽忠竭智,勉图报答。”

    “‘报答’两字,千万休提。我只有一个希望:你我之间,无分彼此。但愿知无不言,言无不足。”

    “那自然。”

    “然则请教,以弱燕而敌强秦,其道如何?”

    “太子,恕我率直,你这第一句话。我便不能苟同。”

    “请问那一句?”太子丹愕然——根本还没有谈到见解,那里来的异同?

    “燕並不弱,秦亦不强。所谓‘弱燕’、‘强秦’之说,不过世俗之见而已。”

    太子丹翟然动容,凭空感到一阵兴奋:“请说下去!”

    “就表面看,秦国带甲百余万,车数千乘,骑万余匹;灭韩亡赵,伐楚窥燕,势焰嚣张,看来极其强大;但如进一层剖析,便知不足为惧。”

    “何以呢?”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秦王暴虐不仁,劳师远征,死亡枕籍,兼以役使民力,滥无止境,请看,那些宽广的驰道,那些在咸阳兴建的壮丽的宫室,何处不是用秦人的血汗脂膏所筑成的?大工大役,征发民伕,动辄论百万计。太子,你久居秦国,难道就未曾发觉秦国的民怨沸腾?”

    “你知道的。”太子丹愧赧地答道:“我在秦国没有自由,住的地方是被规定好了的,行动是被限制的,走一步都有人跟着--有时候也让我到各地去看看,却必有人前后监。视,遇到的秦国老百姓,都称颂秦王如何如何圣明,听了叫人rou麻,所以我也懒得动。其实,也不尽是我为然,各国使臣,或者到秦国去游历观光的,都是这样的待遇。”

    “这就是秦国的致命伤!”荆轲问道:“请问,秦王为何要监视得如此严密?其故可思!秦人实在是敢怒而不敢言——‘偶语者弃市’,只得暂且隐忍。”

    “秦法严峻,倒是真的。”太子丹点点头说。

    “严峻亦有限度。如秦国的‘七科谪’,几于人人有罪,谪戍的罪犯,相望于途。天怒人怨,秦必不久。”

    “话是不错。”太子丹说“然而我们不能坐待秦之自亡。”

    “是!”荆轲深深点头“当然不能坐视,应该有所作为。”

    话说到紧要的所在来了,太子丹更靠近了些,促膝相并,上身前俯,用极轻但极清晰的声音说;“请为燕国画策!”

    荆轲成竹在胸,侃侃而谈:“为燕园谋,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太子愿先问上策,还是愿先闻下策?”

    这话说得奇怪!太子丹直觉地感到,必有深意在内,不敢随便回答,只愈益谦恭地询问:“请明示,上策如何,下策又如何?”

    “上策,荆轲愿身任其事,尽平生所学,努力以赴;若是下策嘛,”荆轲徐徐说道:“我只设谋,不与其事。”

    “原来如此!”太子丹很快地答道:“荆卿,你知道的,我一心仰仗;不管那一策,我都希望你来主持大计。”

    “那么,我先奉陈上策,不瞒太子说,田先生在未蒙宠遇以前,已经为燕国做了许多事。他大散资财,派遣密谍,探访各国消息。因此,我深知方今天下人心,无不反秦,西起巴、汉,东至齐、楚,都把赢政看成毒蛇恶兽,表面畏惧,内心唯恐去之不速。这同仇敌汽的人心,便是我们有恃无恐的由来。”

    “是。”太子丹说“我也知人心可用;然而他国之事,燕国何能为力?”

    “当然可以。一百年前,已有成例。”

    “请教。”

    “荆轲伸两指,轻说二字;“‘合纵’。”

    一听这话,太子丹大失所望;提到“合纵”他立即想起苏秦——心里象无意中吞下了什么醒龊东西似地非常不舒服。

    出生在东周洛阳的苏秦,据说是鬼谷子的学生。学成以后;周游列国。却是一事无成;潦倒归来,为家人冷言热语所讥嘲,因而重新发愤读书,日夜揣摩太公的一本《阴符》;整整一年,大有心得,自以为可以说服任何一位君王了。

    于是先在当地求见周显王。显王左右都知道他浮浅而轻视他,以致其言不用。西人咸阳,与秦惠王话不投机;转往赵国,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作宰相,不喜欢苏秦的为人.依然不得要领。

    最后到了燕国,苏秦时来运转了。

    那时是燕文公在位的第二十八年,他颇为欣赏苏秦的联合六国。共同拒秦的“合纵”之谋,大赐车马金币,派为使者,游说六国。

    由蔡南下,第一站到赵国。卷土重来,声价已非昔比,赵肃侯接纳了他的建议:赐车百乘。黄金千镒、白壁百双、锦绣千束,把他送到韩国。

    自韩而魏、自魏而齐、自齐而楚,各国大致都赞成他的计划,订立了“从约”苏秦本人。亦因此暴发,身佩六国相印,回到赵国,受封为武安君,躇踌满志,不可一世。

    其时秦惠玉已收到六国的“从约”大为不安;于是派人到齐、魏两国活动,破坏从约,共伐赵国。赵肃侯大怒,责问苏秦,何以从约盟国,自相攻伐?苏秦慌了,拿话搪塞了一番,找个机会溜到燕国。燕国正在办喜事:燕文公的太子,娶了秦惠王的公主。这一下,六国的从约,整个儿垮了。

    喜事办了办丧事,燕文公去世,新婚的太子即位,就是燕易王。易王的生母新寡,不耐空帏寂寞,不久私通了苏秦。

    这就是太子丹心里的隐痛屈辱。苏秦发迹于燕国,最后在赵国站不住脚,又以燕国为托足之地,却做下这样伤害燕国自尊的丑事,实在忘思负义到了不可恕的地步!

    不过,这是难言的隐痛,更不可用作反对合纵之谋的理由——要反对,只有从这一计谋的本身去找理由。

    荆轲见他沉吟不答,便催促着说:“太子命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期求于太于者,正复相同。”

    “荆卿!”太子丹显得有些窘了“合纵、连横之事,时隔百年,史实模糊,容我细思。我在想,当年六国出兵伐秦,至函谷关一战而溃,六国兵马纷纷引归的往事。”

    这就是说,合纵的计划是失败了的。荆轲自然懂得他的言外之意,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