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追亡逐北二 (第2/3页)
说很进步。 “自从修了码头,汉人的书也传进来,汉人的棉衣也卖到草原上来,就拿棉衣说,棉衣不是很好么,又轻快又保暖,比那羊皮衣服强多了。”年轻人眼观四方,正好看到远处海岸线上忙忙碌碌的码头,一拍后脑勺,终于找到了最有力的例子。 “算了,或许我真的老了。”毕立格老人调转马头,慢慢的向海边走去。 海边,东山舰队正在向岸边的码头上搬运军火器械,一艘艘船只穿梭不停,忙忙碌碌。这个码头由于靠近后世的辽宁营口,所以被李辉命名为“营州”作为东山军实行辽东十年计划的桥头堡。 所谓的“辽东十年计划”就是:在十年之内向辽东移民百万,开垦田地达到上百万顷,将汉人的势力从辽河流域推进到松花江流域,占据土地肥沃的松辽平原,并开始在后世的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原址建立三个大型城市,作为推行大东北亚政策的据点。并准备在原大连的地盘上兴建港口,为将来的北洋舰队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毕立格老人不会想到,脚下荒草凄凄的草原会成为后世人口集凑,工矿林立的城市群,也不会想到这片白山黑水间涌现的英雄人物,风云变幻。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辽东披甲人的战斗力。 虽然移民辽东这么多年,他的部落却和辽东披甲人打了寥寥几仗,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披甲人没有将它们放在眼里,所以也懒得去和他们交战。 “报”一匹战马飞驰而至,斥候翻身下马“报三位将军,建奴已经行至河西,总数有三千余,都是身披重甲的骑兵” “好”尚可喜的双眼闪过一道精光,和满清作战这么多年,他始终将满清称作“建奴”当然在当藩王的那几年却没有这般称呼。“建奴已经赶来,咱们应该如何?”尚可喜用仅剩的一只手举起弯刀“关宁铁骑,你们怕么?” “不怕”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齐声喊道。 “东山军的将士们,你们怕不怕?”马良一提战马,吼道。 “战,战”东山步卒举起刀枪护盾,高声喊喝道。 毕立格老人冲两人撇撇嘴,冲身后的蒙古骑兵扫了一眼“黄金家族的后代,草原上的雄鹰们,你们会被敌人吓破胆么?” “不会”蒙古人似乎在和这两支友军怄气,用尽全部力气喊起来,毕立格老人见士气可用,得意的咳嗽两声“成吉思汗的灵魂在长生天那里保佑我们,勇士们,举起苏鲁锭战旗,让蒙古人的铁蹄再次踏遍每一寸草地吧” “哦哦哦”蒙古人发出一种怪异的吼叫声,如同草原上那对月长嗥的苍狼。 满清披甲人部队三千人为前导,后面跟随大量的鄂伦春,满族,达斡尔等民族的骑手在后面尾随,整个迁徙队伍的人数不下十万。 “真的出动了全部人口。”马良看过斥候传来的战报,敌人将辽东部族不论老幼举族迁徙,准备开赴关内支援满清。 按照事先定好的战阵,由全步兵的东山军第二十一旅作正面抵抗,关宁军旧部组成的第三十三旅从左翼,蒙古兀良哈部组成的第三十四旅从右翼进行突破,随着一声炮响,三支军队各自行动,在辽河西岸的一片宽阔草地上和敌人展开了战斗。 披甲人部队倾巢而出,由于他们一贯高傲的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强悍的部队,所以就没有将这些蒙古人和汉人组成的乌合之众放在眼里,依旧以行军队形大摇大摆的渡过辽河,向关内开去。 在李辉的支援下,这两支骑兵已经不是以前的骑兵了,他们装备了燧发火枪,钢弩,弯刀,还有燃烧瓶。 两支骑兵迅速的在敌人的侧翼展开作战队形,随着毕立格老人的一声令下,三十四旅的勇士们齐齐的举起手中的钢弩,对准敌人就是一顿铺天盖地的弩箭。 这些弩箭装备了专门对付重甲兵的破甲箭头,披甲人不识得这种东西的厉害,还驾驭战马向敌人冲锋,没想到赖以护住身体的重甲,在这种箭头下薄的就像纸,一下就刺破,锋利的箭头钻进皮rou,疼得他们发出怪叫。 “预备,开火”尚可喜的三十三旅使用的却是燧发火枪,士兵们坐在马上开火,装弹,不停地扣动扳机,将迎面冲来的披甲人打成筛子。 披甲人的头领愤怒了,他马上下令披甲人下马,以战马作为屏障,抵挡敌人的枪林箭雨的进攻。 如果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凭借这个方法来取胜,但是他们碰上的却是东山军。 “收枪,扔燃烧瓶”尚可喜大声吼道,将士们多年征战,早已心有灵犀,马上将火枪挂在马鞍桥上,从马脖子处拿出裹着棉花的陶制燃烧瓶,点燃,怪叫着催动战马,向敌人奔去。 窥得近了,手中的燃烧瓶便在空中划了个圈,飞向人群,哗啦一声碎响,披甲人就陷入到熊熊的火海之中。 对面的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