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ldquo;小老大r (第2/4页)
,顶上系一个蝴蝶结,穿连衣裙,裙摆蓬到膝上,拎着花布书包,到隔壁弄堂的小学校读书。这一大~小,说实在是有些俗丽,其实是乡气未脱,憋着一股子心劲,要挣进这“东方巴黎”大都会的潮流里去。时髦到底是需要陶冶的,还要抢时间,越早受到教育越好。到那女儿上中学时,已经气定神闲。她平日只穿女中里的阴丹士林兰的校服,套一件藏青开司米对襟毛衣,要说是老气的,可怎么抵挡得住扑面的青春和美丽!她真是长成了一朵花,一朵盛丽的花,素朴的装束则使之清秀。肤色是白亮白亮的,眸子黑亮,脸颊的线条特别娇好。她的母亲声色也略沉着了些,当然不如她更领这城市的精神,就还是张扬的,看上去倒要比女儿穿戴鲜亮。身上总是有花和珠子,还有晶片,指甲上涂了蔻丹,夹着长长的香烟,和女朋友搓麻将。上海人叫作“豁辣” 女儿长到十七岁时,和一伙同学去考剧团,在抗日话剧《芦沟桥》里跑龙套。下一年正式编入救亡演剧队,去了武汉。三年后,又编人新中国剧社,来到广西桂林。能让独生女离家远行,也是她“豁辣”的表现,不缠绵。此时,孤岛上海虽是一片歌舞升平,但她却并不相信能够长久。她是拿国事当家事看,晓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并且女儿已经沾上了“抗日”两个字,就脱不了干系。这就要运用麻将桌上的原则:听牌时千万不要换牌,也叫从一而终。但是,切莫以为这女人就如此功利,民族心她是有的。父亲从昆山来看她们母女,在外白渡桥吃了日本宪兵的耳光,从此,她就不用东洋货了。女儿这一走,好比是入了江湖,日后肯定聚少离多,所以,她也死了心,竟不太牵挂。然后,万万没有料到,八年后,女儿忽然来到跟前,虽说是惊鸿一瞥,又倏忽离去,可却留下一个外孙,这就让她喜出望外了。 海鸥又弱又病,外婆将他当个瓷娃娃般养起来了。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围在暖和的羊毛毯里,羊毛毯团在藤圈椅里,藤圈椅就是现在这一把,放在落地窗前的太阳地里。他不大长个子,外婆也高兴他不长个儿似的,最好他永远是个瓷娃娃,可以永远陪伴她。这其实是一段相当艰苦的日子,内战打起来了,百业萧条,那一点股票和债券眼见得变成废纸。但女儿从台湾回来后,剧社解散,便安居下来,还有加上外孙,就算是三代同堂。所以,在她们家,这又是一段安逸的日子。然而,也是这段日子,将外婆过软弱了。一年之后,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到上海招人,母亲前去应试,被录取了。这一回走其实并不远,就在南京,可外婆却舍不下了。母亲几乎是偷跑去的,等发现人没了,外婆一下子躺倒,不吃不喝,是四岁的海鸥跑去找开电梯的老伯,带去烟纸店打公用电话,向外婆的牌友求援。难为他从来没有单独出过门,办过事,竞也想得到找开电梯老伯,并且把事情头尾说清楚。就在此时,海鸥长大了,外婆也不反对他长大,好像意识到,将来要靠他了。事实上,女儿是继承了母亲善断的秉赋,只是不那么自觉,而是有些瞎撞的意思,这一回又给她撞对了。她参加了新四军,全国解放后,和军区政治部的副主任结了婚。当这对新人回家看望母亲,看着一身戎装的女儿,就好像换了一个人。又看看女婿肩章领章上的星和花,虽然不懂得究竟代表着什么,但有一点母亲是明白了,那就是,她们这一家真正地进入了新社会。 海鸥依然姓韦,上学时候,家庭表上父亲这一栏填的是继父的名字。有几段时间,海鸥和外婆是到南京母亲那里生活。母亲他们住在南京郊外,一座独立小洋楼里的一半,同样格式的小楼有十多幢,间在绿树森森之中。军区所占面积很大,分布在山冈上下。放眼望去,并不见营房cao场,尽是参天的松树和水杉,于海鸥的肺疾是有好处的。军区里的孩子多是部队进城以后才出生,要比海鸥年幼好几岁,海鸥在这里就也没有同年龄的伙伴。但他是从来惯了,总是一个人,伴着外婆,所以并不觉着孤寂。然后,他和继父的勤务兵相熟起来。 勤务兵小段,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淮阴人,是过江时的解放战士,看他年纪小,又伶俐,就留下来。他在那边,当的也是勤务兵,跟着个大官,所以见过些排场。他给海鸥讲美国制造的军械武器,坦克吉普,给外婆讲的是怎么用牛rou罐头煮罗宋汤,咖啡煮沸几分钟为最佳。祖孙二人就都与他谈得来。那时海鸥八九岁,形状却只有五六岁,方才上一年小学就休学,小段常常背着他,在树林子里玩。一柱柱阳光从极高的树顶间投进来,光里是细小晶莹的颗颗水珠。光柱经过树身的时候,整齐地切断,再继续下去,最后落在树之间的空地上。地上有一些细草,栽绒似的。他们仰头望着树顶上的光,四周十分静谧。有清脆的鸟的啁啾,还有松鼠——它们跳跃着落在树干上的声音。这是和上海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有一种旷远的气氛。它是用大体积的材料结构起来,什么都是大块的。墙体是高大的,树身是粗大的,街面是宽坦的,于是,天也是空廓的。任何声音都是从无边无际的远处过来,再散向无边无际的远处。这一大一小,站了一会儿,心里忽有些起恐慌,小段驼下腰,赶紧地往外走。海鸥能感觉身下的人在微微打寒颤。越着急害怕,越找不见路,在树林里转来转去,最后不知怎么一头撞出去,不想眼前就是笔直一条水泥柏油路,军车开过去。小段在路边站了一会,喘息稍定,小声说:有人哭!谁?海鸥问。小段回答:宫女。见海鸥不明白,就又接着说:这地方做过几朝皇都,结果都亡了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冤魂屈鬼!海鸥似懂非懂。小段背了他回家,临进家门时,叮嘱一句:莫告诉你爸爸,共产党不信鬼。海鸥说:你不也是共产党吗?小段没回答。两个人就变得有些知心。 海鸥总是这样,在南京养好了病,再回去上海上学。上一年,或一年半,再病休来南京住。这期间,小段有了尉级军衔,但还是继父的勤务兵。屈指算算,已经二十六七的人了,还是单身。外婆有意替他说亲,将昆山老家出来,帮着带孩子的一个表侄女介绍给他,这时,海鸥已有一个弟弟和一个meimei。那表侄女四美长得极白,小段很中意,可四美不喜欢当兵的,也不喜欢他的淮阴口音,嫌有“江北腔”就没有成。两人其实并没有接触过,但在小段,便是一次失恋了,情绪很低沉,变得不爱说话。海鸥这年十五岁,小段不能背他了,两人是相跟着到树林子里散步。可能是海鸥长大了,树林里的神秘空气不再有那样的威慑力。也可能是这一片区域发展建设的缘故,道路开拓了,于是车和人都往来频繁。但在林子的中心部位,依然是静谧的,依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