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 (第3/3页)
你完全是自费请客,那么这一次呢?请别的科室的同志你也是自费吧? 当然,当然自费。 这就没有必要了嘛。你是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了?而且你个人花钱,还让别人误会,以为你们科室有小金库,以为你们是挥霍公款。你不知道这件事这几天在局里弄得议论纷纷?太不值了,你做的这事情。 让局长这么一说,夏能仁一下子觉得头都大了。本来他想自己花点钱,请个客,换个好人缘,假如能在民主推荐处级后备干部方面起些积极的作用,这些钱就没有白花。没想到,正面的作用没看到,先惹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先让领导有了不好的印象,群众舆论似乎也不妙!思前想后,这倒是干了个什么事儿呀!可别弄成得不偿失,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姚局,那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有没有啥办法消除影响? 那倒不必,只是你今后要注意,再别干这种没有用处、又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的事情。 是是是,对对对。夏能仁频频点头。 姚天啸局长找谈话,听起来似乎轻描淡写,但夏能仁回来以后仔细一琢磨,心里却觉得很不是滋味。看来请客吃饭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头一次,领导和本科室的同志看起来还比较满意,想必大家能记住我夏能仁一点点好。后来请兄弟科室的同志,当时大家都玩得挺高兴,也挺满意,谁知道回到局里,却有人不断传出闲话,说夏能仁是没事找事,慷公家之慨捞个人好处。甚至有的人直接说到夏能仁请客吃饭就是为了捞取推荐票,就是想当处长。还好,姚天啸局长找谈话还算给夏能仁留了面子…弄不好这件事就弄巧成拙了,钱也就白花了!夏能仁就懊悔得直跺脚:我怎么净干这种蚀本的买卖? 不行不行,如果说这两次请客做了无用功,那么一定要想办法把经济损失补回来。夏能仁心里琢磨。 夏能仁真要把搞几次餐饮活动的钱转嫁出去,倒也不是没有门路。在行政机关工作多年,身边有许多官场“油子”不止一次在夏能仁跟前传授过通过行政手段敛财的经验和体会:有没有钱,关键看你会不会用权,会用权就能来钱,不拿手中的权去弄钱还不如没权;之所以把政府机构的权力说成“行政资源”就因为权力本身就是资源;矿产资源放在地下,只要你不去开采,它仍然是待开发的资源,而行政资源具有时间限制,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以往,作为行政机关科长的夏能仁不仅工作上是尽职尽责的,在廉洁奉公方面也一直是小心翼翼,并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也懂得,把手中本属于党和人民的一点小小权力用来谋私利,风险是很高的,一旦栽了就后悔莫及,何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完善,机关工作的制度、规范也越来越健全,想搞腐败也不是很容易,而且被抓住小尾巴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正因为这样,他在这方面从来没犯过什么错误,基本上保持了好公务员的形象。可这一次,夏能仁的想法不一样了,行动是思想支配的结果。他请客吃饭花了自家的钱,本来是想换取一点好处,用钱来买人缘,然后再让人缘转化为推荐票,进而转化成隐性和显性的效益,但是目前看来目的却没有达到,假如再不想办法弥补,这一笔投资就会血本无归。这对于平常对一分钱都斤斤计较的夏能仁来说,无论如何是难以接受的。他要想办法“堤内损失堤外补”把无谓的投资再收回来。 夏能仁加紧对市区一些文化类的企业和机构进行某种稽查,这是他所领导的科室权限范围内的事情。于是有一批营业性文化休闲场所就被查出有种种问题——问题本身就存在,用不着吹毛求疵就能发现——需要整改。夏能仁就让他的部下给那些需要整改的企业和机构发出限期整改令,言之凿凿,逾期不改将罚款乃至查封。 夏能仁运用手中的“行政资源”搅起很大的波澜,那些被查处的企业老总、民营老板们立即就坐不住了。要是按照相关规范不折不扣整改,许多营业性机构就该关门了,所以他们必须要到夏能仁科长那里去通融,去寻找较为廉价的解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受不受贿、搞不搞以权谋私,就全看夏能仁自己了。 在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打交道方面,生意人都越来越精明了。过去传统的送烟送酒已经被看成只有傻帽才会去干的事情,对于被送礼的人来说,既招摇又不实惠。请吃饭也越来越难,假如光吃不玩,那么吃饭钱就算白花了,假如要玩,高档夜总会、娱乐中心、洗浴中心都价格不菲。所以更多的人都选择直接送礼金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要是做不到人不知鬼不觉,又有哪个敢于接受呢?所以,给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送礼行贿也就演绎成了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做生意的人成功与否,往往跟这门艺术娴熟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夏能仁明摆着是要敛财,要搞点儿不正之风。恰恰刚开始他又遇到了两个送礼行贿的高手,让他很顺利地尝到了甜头,而且思前想后,夏能仁觉得这两位民营老板行事滴水不漏,收了他们的钱不会有任何风险或者后遗症。 初战告捷,尝到了甜头,夏能仁就或多或少有些上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