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_第一百三十七章斗法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斗法中 (第2/3页)

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的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邙山晚眺: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的方。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九(农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胜的。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天津晓月:天津桥。而不是现在天津。在洛阳桥东100米处。古时用铁索连起无数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桥。建于隋炀帝大邺元年。后来被隋末农民起义军烧掉。到唐代。才改建为石桥。洛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横跨其上。北与皇城的南门、端门相应。南与长达“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可惜自宋以后。历经五百余年的战火。天津桥被破坏了。不过现在这座大桥还在。洛浦秋风: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平泉朝游:在洛阳城南30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有个梁家屯村。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萦回。这就是唐武帝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郊易之所在。铜驼暮雨:“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狼。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晋时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园。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铜驼暮雨”的由来。

    石坚到平云宫就要经过这铜墙铁壁驼巷陌。看着一路上繁华景象。石坚再一次想到一百年后这的方也将和开封一样。因为战乱。大多数会成为废墟。更是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沉重。

    赵蓉奇怪的问:“石侍郎。为何你看到这繁华美丽的景象。反而眉头紧锁。”

    石坚笑了笑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赵蓉仔细的品味。她也听说过当耶律宗正第一次到石府时。石坚曾说过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很快传遍天下。也给了他写下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了很好的注解。但是赵蓉一直觉的这句话应当还有上文。否则太突出了。今天终于听到了完整的段落。她越是回味。越是心折。过了半天才问:“这是何词牌?”

    石坚说道:“这是一个曲子。也叫山坡羊。”

    相对来说。这时历史上宋朝还是经写诗为正宗。当然因为石坚的出现。大量的优秀词传扬天下。词开始已经和诗赋有了隐隐的平起平坐的位置。并且也因为他写了那三篇小说。小说也渐渐从低俗的格调中走出。有一些优秀的小说也渐渐涌现。可是小曲还是那些低俗的妓女唱吟。就连一些高档的姑娘也不愿为客人唱曲子。

    赵蓉忽的抓住他的手说:“石侍郎。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在民间那么高的声望。在你的心目中本就是没有什么高低尊贱而分。就连这些文艺形式也是一样。”

    然后她含情脉脉的望着他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