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乐主义_第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第2/3页)

    大人们重复以一种无知的方式鲁莽地处理人生重大问题,孩子们又能聪明到哪里去?

    柏拉图说过:“未出生比未教养好,因为,愚昧是灾祸的根源。”面对“惨不忍睹”的社会版,我和你一样想让视线逃避,但如果不冷静地做些改善,我们只能持续愚蠢下去。还是睁开眼睛征服无知吧。

    从“女汤”文化谈起

    爸爸不该只有百分之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中,一个缺席的父亲终会明白,他的人生少了多少宝贵的经验。

    懂得陪孩子成长的父亲,得到的必比失去的多。

    可惜的是,台湾有好多男人还没悟到自己的家庭角色不只是赚钱而已。

    把洗温泉当成生活享受的女人越来越多了。

    如果你也有这种爱的话,你一定常常看到下列现象:mama把小男孩带进女性大众浴池,任由众人白眼相待,她还是觉得,基于母爱,她有权利这么做。

    我不算是温泉区的常客,但在为数不多的“女汤”经验里,常可以看到母亲坚持把实在已经会让其他女客尴尬的“小”男孩带进女性大众浴池。这样的举动当然会引来其他妇女的抗议,但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女人仍不在少数。

    有些仗义执言的老太太会在旁边大声说:“那么大了,不要带进来。”害羞的年轻女孩也纷纷走避。但她们就是不改其色,发言者反而被她看成了迫害者。

    爸爸不该只有百分之一的重要性

    前几天去马槽洗温泉,就看到了一幅标准的台湾地区泡汤全家福画面:一个母亲理所当然地带着大约五岁的男孩在女性露天大众池嬉戏,忽然,就在门外有个男人大喊:“×××,喂,出来拿水喝!”

    外头的叫声越来越近,在我旁边的老太太有点担心地说:“唉呀,那个男的等一会儿搞不好就探头进来了。”由于大家都没穿衣服,难免有见光死的惶恐,池里沉默的女人大抵都让门外的呼声搞得心神不宁。好不容易,那个带着男孩的女人终于听见了,披了浴巾出去拿矿泉水。原来,男人叫的是他们儿子的名字。

    “既然爸爸也来洗温泉,怎么不把小男生带去男生那边洗?”刚才的老太太小声地说。我很有同感。在许多针对全家福开放的健身俱乐部都有同样的情形,明明父亲也没缺席,看顾小男孩吃喝拉撒仍是母亲的责任。也强迫一群想来放松的女人跟着紧张起来。会带来小男孩进“男人用的地方”的爸爸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爸爸们到底在做什么呢?难怪以前有个针对青少年做的调查问,如果你有心事,你会找谁商量?一百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会找爸爸。

    爸爸不该只有百分之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中,一个缺席的父亲终会明白他的人生少了多少宝贵的经验。懂得陪孩子成长的父亲,得到的必比失去的多。可惜的是,台湾有好多男人还没悟到自己的家庭角色不只是赚钱而已。

    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多数的人有一个为台湾经济成长奉献的“陌生”的父亲,总希望下一代,不致踏上同样的路途。每次看到“电视冠军”里头的亲子钓鱼比赛单元或“亲子四驱车竞赛”单元,那种父子或父母有着相同兴趣。同心协力的镜头,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为什么要抱怨?

    想要变得完全不快乐,没有比抱怨更好的方法。

    ——GilFriedman

    “这里也塞,那里也塞,都是‘市政府’无能,交通才变成这个样子!”打从一上车开始,这位司机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也不时地紧急刹车,好像在测验我的平衡感好不好。

    “×××!摩托车也来抢快车道,找死啊!这年头,根本没有人要守规矩!”就在我惊魂未定时,他钻进了一条单行道,逆向行驶!

    “这…这是单行道…”我以为他没有看到指标,小心地提醒他。

    “我知道!不走这里,什么时候才会到啊?”然后,很坦然地闯过一个红灯。

    “这里没有照相,也没有警察…”他非常镇定地说。

    下车后的我发了一晌呆,站在马路旁思考他的逻辑。如果他有逻辑的话,他的推理方式应该是:

    一切都是“他们”的错,我跟“他们”一起生活,他们犯错,导致我不得不跟着犯错。

    任何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总企图找到认同他想法的家伙。用负面方式寻找认同,大概可以使他们深觉自己因抱怨而出众,因痛苦而伟大。

    到天堂你也会抱怨的

    在我的网站上也看到一个署名“努力想活得快乐的人”留话,大意是这样的:他说他努力想让自己活得快乐,但政府昏庸,官员蹒跚,交通混乱,人事复杂,地球上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他实在不知道怎么有人快乐得起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快乐的人都是因为无知肤浅和不知民间疾苦。

    看样子他一定要等到外在世界变成天堂,他才愿意快乐。

    或许世界变成天堂,他又会抱怨活得太无聊,生命没有意义。

    我一向不喜欢那些“我活得不好,所以也要企图让大家不要太好过”的人,蓄意散播阴暗面的人,心态中未免都有些“己溺人溺”的卑鄙意图,因而不愿意给他回函。不快乐是他的权利,他有权利选择。

    外在大环境常非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