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传_1成长之路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成长之路2 (第1/3页)

    1、成长之路(2)

    奥威尔对家人一律采取冷漠超然的态度,阿弗丽尔记得,《巴黎伦敦落难记》一书中适度的社会揭露令我们大家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文明用语一家人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渴望读一读“但是,这本书读上去似乎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写的”保留下来的30年代晚期奥威尔写给父亲的信里充满了尊敬和爱意,可是,这些信件并不连贯,或许,我们不应该指望它们的存在。不管文明用语一家人有多少缺点、有多么畏缩以及多么反对易动感情(你或许会认为,奥威尔在描绘康姆斯道克一家时说“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情”时,他的心中还是装着他的家人的),他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整体对待奥威尔的态度和看法是,他们的儿子永远不会完全摆脱他自己。一位在30年代认识奥威尔的姑娘敏锐地揶揄道“他自个儿认为自己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叛逆者,可是我认为,他不可能成功”

    20世纪晚期的传记作家们持续不断地一再拜访爱德华时代中、上层社会的儿童生活世界,在奥威尔的同龄人中——举3人为例,即安东尼·鲍威尔、伊夫林·沃、西里尔·康诺利——有关他们童年成长的记叙与奥威尔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奥威尔与他那个阶级保持一致的东西或许还要多于他本人承认的东西。鲍威尔和康诺利的父亲是军官,阿瑟·沃的父亲是出版商。理查德·文明用语结束在印度服务时官职是文明用语贸易办事分处代表,一等文官,从声誉上来说,稍稍次于上述几位。如今,他已届“知天命”之年,再过5年就要退休了,于是,在1907年,他请了3个月的假返回英国,陪同妻子生产第3个孩子。这时,他们的家搬至一幢名叫“果壳”的房子里,大一点孩子已经开始上教会学校了,学校的名字叫桑尼戴尔,由英国国教会的修女主持。奥威尔透露说,正是在这儿,他强烈地爱上了比他年龄大了许多名叫埃尔西的女孩(在《游上来吸口气》中,乔治·鲍林的情人、一个女售货员也取了这个名字,后来,她堕落成了文明用语)。奥威尔与邻居管道工的孩子们倒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交往,他们掏鸟窝,玩一些无伤大雅的文明用语游戏,直到文明用语夫人走了进来才中止他们在教室地板上的身体接触。稍大一点,也就埃里克7、8岁的光景,他在由一个15岁的、当地医生的儿子、名叫汉弗莱·戴金的小伙子领导的一个青少年帮派中充当小弟弟的角色(在《游上来吸口气》中“黑手帮”最初的入帮仪式就是吞食一条活蚯蚓)。戴金并未引起这位帮中小弟弟的好感“一个丑陋的矮胖子,经常牢文明用语满腹,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摆脱掉他”

    在《游上来吸口气》中,战争隐约逼近,空气中弥漫着文明用语动不安,有一种使人着迷的错觉感。“时间偷偷地溜走了,”乔治·鲍林沉思道。“1910,1911,1912…我跟你说,这是生活的好时光。”对鲍林而言“战前”是他的兴旺时期,尽管他本人也十分清楚,这种说法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但是,我就是这么想的。尘土飞扬的大路在栗子树之间不断延伸、夜晚的林木发出沁人心脾的气味、绿池、垂柳、倍德福德水坝上飞溅的狼花——我一闭上眼,想起‘战前’,所见尽是这些东西…”在奥威尔行将辞世之时,他也发出几许怀旧的感叹,怀念衰败前的隆昌、怀念村子里的糖果店(鲍林对爱德华时代的糖果蜜饯作了整整一页纸的叙述,还包括价钱)。对奥斯伯特·西特韦尔的第一部长篇自传《美妙早晨》进行评论的文章说,该书作者当然有权坚持1914年前的英国生活方式有着某种迄今未能恢复的“快乐的成分”奥威尔负载着的文化包袱就是一个证明——夏里亚宾[Chaliapin(1873—1938),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扮演过许多歌剧中的重要角色,尤以演唱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和《堂吉珂德》闻名,1922年移居国外——译者注]和俄罗斯芭蕾舞、散拍乐曲、探戈舞曲、戴着高顶灰色大礼帽的城市青年、水上住宅、“自罗马时代以来的财富的聚散无常”这些东西,一般说来,孩子是不会想到的。同样,没有人会怀疑一个与世界斗争40年的人的热情。20世纪40年代中期,奥威尔为左翼《论坛》周刊撰写的《如我所愿》专栏的文章充满了这种狂热情绪:大段大段地引用爱德华时代的通俗歌曲(“罗达有一座宝塔”这是他在1907—1908年间记住的歌曲);过分注意描写儿童玩具的细节,比方说,有一种儿童玩具叫木制梨形陀螺,据奥威尔所说,这种陀螺有两种,一种是能在肩膀上旋转,另一种能在手里盘旋;还写到了“最了不起的一件儿童玩具”即安装在木制战车上的黄铜大炮,得花10先令才能买到“战车跑起来就像世界末日来临似的”由于父母亲管教严格,加上20世纪初期的儿童生活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清规戒律,所以,清除种种障碍和藩篱对于奥威尔身上存在的无政府主义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小型大炮的火药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奥威尔回想起他购买的第一把手枪,这是一把仿真手枪,叫“沙龙手枪”“毫无疑问”是在他10岁时买的。

    奥威尔曾经说过,只有重新唤醒我们对自己儿童时代的回忆,我们才会理解一般儿童眼中的变形世界。奥威尔的小说中都没有对童年时代的描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儿童生活、特别是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不感兴趣。一条隐蔽的线索把奥威尔与战前世界串联起来,对此,亨利研究出戏剧性的结果。“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的时光”他在给童年时代的一个朋友写道,他们将近30年没有见过面,这位朋友与他接触,是为了证实他是否真是《动物庄园》的作者。童年时代对奥威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由就在于,它证实了奥威尔对自身的看法。奥威尔在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所叙述的童年生活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孤独、畏缩和冷漠,总是麻烦不断,被童年生活的潮汐抛来逐去。阿弗丽尔·文明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