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_第六十五章一路向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一路向西 (第3/5页)

任务,提上了日程。也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

    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

    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

    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

    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仑,气候tèbié干燥,仅少数水草地宜于种植,缺少牧场,汉初形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

    从其地理分布来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未、于阗,至莎车,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轮台、龟兹,至疏勒,为北道诸国。

    南北道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塔里木沙漠。这些国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种民族,人口总计约三十余万。

    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并设“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各族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葱岭以西,当时有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

    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见当时的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即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后来张骞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狼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最终张骞一行让温妮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到了大夏。

    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

    乌孙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后来匈奴内乱,张骞才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