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锐意规划兴孤岛 (第7/7页)
姑娘道:“阿秀,回去吧!文选楼如此,那骑鹤楼也好不到那里去吧!” “不!姑姑,那骑鹤楼不但大,而且还有一层是饭馆餐厅呢,反正一上午看了三座楼也饿了,咱们何不去骑鹤楼吃它一顿,您也尝尝真正的扬州菜!” “你既这么说,好吧!为了五脏庙,也去骑鹤楼!” 二人进了骑鹤楼的餐厅,果然辉煌耀目! 一进门,跑堂的伙计就“呦”了一声道:“今个怎么变了天,贺大少交女朋友啦!” “小二,别胡说,这位是我姑姑!” “贺老太爷在扬州几十年啦,小的们也都是土生土长的,贺老太爷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年轻漂亮的meimei,我们怎么不知道?” “小二!你敢胡说八道,看我不修理你!”说着,起来就要揍人! 时姑娘笑道:“阿秀,坐下!”接着道: “小二哥,别误会,其实我不是她亲meimei,他爹贺古寒实是我的大师兄,我是她师姑!师姑,不就是姑姑么?” 大伙这才明白,原来贺老太爷还有师父呢! 掌柜的怕得罪客人,忙亲自过来招呼,道:“贺大少同令师姑想吃点什么?” “贵宝号拿手的,只管往上端!五斤陈绍花雕,年份越久越好!”不一会儿,酒菜上来啦! 豁! 酒居然是二十年的状元红! 菜,更别说了!四冷荤,四热炒,全是下酒菜!盘子不大,可是样样精致,四冷荤是: 酱鸡, 白肚。 亮rou, 香肠。 四热炒是: 宫保雉鸡! 爆野鸡丁! 清炒鹌鹑, 清炒花枝。 四热炒居然是山珍、海味!光这四热炒别说穷人,一般有钱人也吃不到哇!贺大少的面子,果然够大! 五斤状元红的陈绍花雕,两人一口气就光了! 时大姑还不住口的叫酒,阿秀道:“姑姑,再喝我怕您要醉啦!这二十年的陈绍后劲可大着呢!” “秀儿,你不知道,人生难得几回醉,人家全腰缠十万贯,骑着鹤到他们家来喝酒,咱们今个不用骑鹤,走路来也一样的到他们这儿喝酒,姑姑我是无醉不归呀!” 掌柜的过手道:“大姑奶奶,您醉了!” “谁…谁…谁说…我醉啦!拿…拿酒来!再…再…来五斤…” “大姑奶奶没醉,你看谁骑鹤来着?” “人家不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么?” “咳!大伙全错啦!” “怎么?大伙全错啦,只有掌柜的你对?” “当然!” “大言不惭!你说说为什么他们全错了?你要能说对,我们加倍给钱!说不对,对不起,白吃!——” “好!我说给您听,是这样的,当年有四位客人,在咱们这馆子聚会!” “你们这家馆子开了几年啦?” “几年?咱家这馆子近千年老店了,打从老祖宗在大唐开业,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到如今足有千年了!” “好!就算老店吧,说下去!” “这四位客官还真巧,就在您这桌!” “那么这张桌子也是当年的那张喽?” “那倒不是,桌子换了好多张了!” “他们四位就在这桌各述其愿!” “他们有啥愿?” “一愿做扬州刺史!” “你等等,刺史是干啥的?” “当年的扬州刺史,就是现在的扬州知府!” “嗯!第二个呢?” “第二位愿意腰缠十万贯,做富家翁!” “第三个想干啥?” “第三位想做神仙,跨鹤飞升,遨游扬外!” “好!一个比一个高,那第四个莫不要做皇上?” “不!第四个把前三人的愿望综合到一起了,他愿意‘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嗯!好,足见扬州的魅力,能与神仙、富贵鼎足而三,包涵了人间所有的奢望,讲得好!秀儿!” “姑姑!” “酒饭钱加倍给他们!” 翌日! 阿秀问道:“姑姑!咱们今天去哪儿逛?” “嗯!风景逛了,文物看了,咱们今天多带点钱,去拜庙吧!” 二人带上银两,前去逛庙,首先去拜天宁寺! 天宁寺位天宁门外,创制很古,居扬州八大丛林之首,据江都(扬州)县记载:“天宁寺在东晋时,为谢安别墅,义兴中有梵僧佛驮跋随罗万者,译华严经,请于谢司空琰,建兴严寺!” 宋,政和中改今名,为扬州第一大刹! 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二人看到这里,时姑娘笑道:“这个大肚子弥勒佛,比哪个庙的都大!” 随在身旁的寺僧先打一问讯,然后又念了声“阿弥陀佛”后道“女施主有所不知,弥勒尊者,乃仅次于释迦牟尼佛的第二大佛,佛教中地位崇高!” “他怎么那么大的肚子?” 和尚一指其旁的对联道:“施主请看!” 时姑娘随他手指,抬头一看,见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是:慈颜常笑,笑世问可笑之人! 阿秀这时道:“大师,请看缘簿,我们捐点香油钱!” 和尚取来缘簿及笔墨,阿秀道:“姑姑书缘吧!” 时姑娘道:“带多少钱出来?” “姑姑,黄金五十两,白银五十两!” “好!你写无名氏献黄金五十两吧!” “啊?黄金五十两?” “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一句,就该写黄金一百两,下剩的五十两,明天带来!” “是!姑姑!”阿秀照姑姑的话,写了无名氏献五十两黄金! 和尚看了一咋舌!乖乖,五十两黄金折合白银二干两,这女菩萨好大手笔,忙道:“女菩萨,请方丈屋坐,由主持奉茶!” “不用了,我们还到处看看呢!” 阿秀把五根金条交给和尚,随姑姑到后殿,忽闻殿后钟响,震耳欲聋,过去一看,原来钟楼上吊着一只巨钟,正有一名和尚拿着吊在半空中的木杵在撞钟,钟楼门外还有一篇颂词,曰: 三十年前未遇时,一声鼓角一声悲。如今枕底无闲梦,大家梅花一任吹。 二人等和尚钟撞完了,上前问道:“大师,这钟声能传多远?” 和尚道:“十里之遥!” “大师,这首诗有无限禅机,哪位所作?” “宋时本寺有位孚禅师,闻钟声而悟道之后所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