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第3/6页)
不同,先天上你们就注定是大输家。而他们的教义,大部分是窃自贵教的,却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赢定了。” “胡说八道。”大衍散人嗤之以鼻。 “是吗?你们双方都主张合籍双修,都夸口三教合一。你们以修内外丹穷参苦炼,妄想白日飞升为目标,修来修去,修得骨瘦如柴老掉牙,既不能长生不老,更无富贵可图,到头来仍然是老死病死的可怜鬼,谁肯信你们呀?他们保证信的人,死了就可成仙成佛,所以信的人如醉如痴,比你们苦修飞升强一万倍,反正死了是否成仙成佛,谁也看不见。弥勒教更诱人,不用修,弥勒佛提前五十六亿年下生度世,把天下众生度至兜率天极乐世界享福,多美呀!谁还不肯信?” “这…”大衍散人叹了一口气。 “你看你,修了一甲子,结果快老掉牙成了这鬼样子。你会成仙?仙是你这般德行?你站出去说你可以修至长生不老,会让人相信吗?你骗谁呀?胡搞!” “小辈牙尖嘴利…” “别骂别骂,你该有听忠言逆耳的肚量。你们的宗师陈博老祖大吃大睡大赌,就懒得饿肚子苦修,比你们要聪明得多。他的归隐诗说: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你看,多洒脱?他就不谈长生不老,活了一百一十八岁。你们活着苦修,是看得见的,结果都没修至长生不老,反而老得面目枯焦,像死人多口气。” 大衍散人摇头苦笑,站起举步出亭。 “别走别走,我还没说完呢!赶快回头,还来得及过几年快乐日子。我对贵教的参修态度和心法,倒是非常的激赏同意。” “小子,你挖苦得还不够毒吗?”大衍散人在亭口转身狠瞪着他问。 “岂敢岂敢,小子说的是由衷之言。”高大元仍然嬉皮笑脸:“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贵教这两句心诀,小子深以为然。贵教信仰三教合一,提佛而不提仙并不足怪。有关长生不老,好像一代名相司马温公,曾经作诗讥讽,但好像并非讥讽陈博老祖。他待上说:天覆地载如洪炉,万物死生同一涂。其中松柏与龟鹤,得年虽久终摧枯。借令真有蓬莱山,未免亦居天地间。君不见太上老君头似雪,世人没说驻红颜。诗名是什么?哈哈! 叫寄道人,对不对?你苦修将近一甲子,红颜何在?好走,呵呵…”大衍散人双腿如飞,已经奔出村口了。 高大元是存心激走大衍散人的,不希望大衍散人在场看他动刀。大衍散人曾经向他说多杀有伤天和,他很不以为然,双方用刀剑相搏,你不杀死对方,就得死在对方的刀剑下。人如果连自己的命也不珍惜,活着实在是一大浪费。 大衍散人这时现身,显然有劝阻他挥刀大杀的意图。 他有点不高兴,大衍散人该劝阻两教的人罢手的,反而想阻止他自保,未免有点倒因为果。 “那是谁?”守护天尊尉迟太极惑然向同伴问。目送快步急用的大衍散人离去。 “很可能是京教三散仙之一。” 弥勒教撤出京都,将近半甲子岁月,除了一些留守的秘坛次要人士之外,身份稍低的弟子们,不曾与罗祖教的人照面打交道,所以不认识罗祖教的高阶层人物。 其实,罗祖教的总教坛并不在京都,在山东即墨。 京都与昌平州密云县两教坛,只是对外活动发展的基地,活动并不积极,护法的王公贵戚却不少。 老尼姑可能认识京都三散仙,但见面的机会不多。大衍散人已经化装易容,老尼姑只能猜想老道的身份。 “罗祖教有几位修士,与王道士交情不薄。”圆光菩萨脸上有不安的神情流露:“有点不妙,这老鬼为何不暗中保护王道土远戍南荒,却在这里出现?难道说,王道士也暗中在此地出没?” “你们怕罗祖教的人,何不快马加鞭早离疆界?”守护天尊尉迟太极冷冷地说:“让本天尊与这个狂妄的高小辈打交道,没有贵方的人参予,本座反而没有缚手缚脚的顾忌。你们早些退出吧!还来得及。” “阁下想推翻前议,利益独占?”老尼姑怪眼怒睁,长身而起:“贫尼应付得了三散仙,阁下最好不要反反复复另生枝节。” 高大元倏然站起,挪了挪佩刀哼了一声。 “他娘的混蛋加三级,似乎把高某看成任你们宰割的三流混混了。”他虎目怒睁,杀气腾腾:“太爷刀劈过武功妖术比你们强三倍的高手名宿,杀过人数比你们多一倍的江湖凶枭。你们百十个妖孽,算什么东西?不管你们是否死要面子一个一个上,或者不要脸一拥而上,太爷一定刀刀斩绝,决不留情。你们,谁先上挨刀?碎裂不了你们这些妖孽,太爷放你们活命。老尼姑,你是什么东西?你上,太爷就在亭子里分了你的尸,免得你在天下夸海口,混蛋!” 一声刀吟,钢刀出鞘,刀尖下降向前一指,摄人心魄的刀吟似乎引来了凉风,真有风生八步的异象出现。 这番话会把高手名宿气炸。 老尼姑脸色一变,还来不及有所举动,一旁的守护天尊已忍无可忍,猛地一拉马步,巨掌遥伸。 远在丈五六,这一掌有如儿戏。 高大元并不认为是儿戏,刀尖一挥,马步下沉,刀气进发似殷雷。 轰然一声大震,火焰疾冲。 刀气恰好涌到,像是狂风骤起,喷来的火焰与爆震力,突然回头反走,威力似乎倍增。 守护天尊大叫一声,倒飞出亭外,几乎被石栏所绊倒,直飞出三丈外狼狈着地。 左右分立的一双中年夫妇,总算反应超人,及时向后方倒飞出事,未遭震力和火焰波及,脸色大变心胆俱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