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节我很小可是我不怕 (第3/8页)
十年没有写过一篇中文文章,回应《还好》一文是我中学毕业以来的第一篇中文作文,我能不思索吗?在龙女士的回应中她说在写《还好》的时候,她的直觉是政府是政府,人民是人民,两码事;又说她批评的对象不是新加坡人,而是新加坡政府。可是又是谁说“新加坡人当然有充分权利依照他们的价值准则去过日子——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政府”?请问她的逻辑在哪里呢? 龙女士觉得奇怪,为什么对《还好》一文的反应是百分之百一面倒的“护国之声”我只能说她太不理解新加坡,太不理解新加坡人了。在《联合早报》转载了《还好》一文以后,在我周围的朋友确是百分之百对《还好》一文持反对态度,他们之中有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也有外国居民,包括香港、马来西亚、韩国,他们都不是政府官员或有任何政党背景,他们只是对这种恶意攻讦气愤。 试想想,如果《还好》一文被翻译成德文,被一个从没踏足亚洲、对新加坡也不认识的德国人看了,他对新加坡会得出一个怎么样的印象呢?不难想象如果他相信《还好》一文的话,新加坡就是一个“政府指定国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活、怎么zuoai生几个小孩”的国家,可是事实如是吗? 我因业务关系,经常走访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也经常地被当地对新加坡情况不熟悉的朋友问道:“新加坡不准国民打麻将?”‘新加坡喝可口可乐要罚款?”“新加坡不准卖干炒牛河?”等等。每次听到都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这些朋友当中,绝大部分并非对新加坡存有偏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与否,对他们来讲都无所谓,这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那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错误讯息呢,都是多得一些不负责任的传媒及专栏作家以讹传讹的报道所致。 龙女士说得对,谁没有资格批评新加坡?我相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有某些人自以为比其他人优越),只要是基于事实,任何人都可以批评。《联合早报》读者或大部分新加坡人对《还好》一文的强烈反应并不是她没有资格批评新加坡。也不是因她批评新加坡没有资格代表亚洲——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龙女士说新加坡没有这个资格,我们表示不同意,这都可以拿来讨论。令广大读者气愤的是她基于不尽不实的资料来攻击新加坡,这不是一个严谨、认真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我们接受批评,因为新加坡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只要是实事求是,更尖锐、更苛刻的批评,我们也接受——但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哗众取宠的歪曲言论。拜托龙女士下次执笔前,请先备课。 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刘蕙霞 虽然龙应台的批评只是附和西方的舆论,反映她对新加坡缺乏了解,但我们也不需要太敏感,能够让大家有更广阔的言论空间,更能提高我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水平。 我没有读过龙应台的作品,我只是从张曦娜的著作《答客问》一书中,看过有关龙应台的一篇访谈。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龙女士的印象是良好的:她是小说家,也是评论家,又敢说敢言,看来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作家。 说话前后不一致 在访谈中,龙女士曾说,她人在欧洲“不在台湾,就摸不准它跳动的脉搏,摸不准就不可能写好,写不好最好就不写。”接着又说:“我觉得自己比较没有资格批评台湾的一切。” 当我读了《联合早报》《言论》版转载龙女士的《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10月14日)文章后,不禁觉得很惊奇,照她的想法,她身为台湾人,不在台湾,觉得没有资格批评台湾;现在呢?她既不是新加坡人,又不在新加坡住,怎么就有资格批评新加坡?可见她的说话,前后是不一致的。 她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强烈的反应。接着在10月28日,又发表了一篇《我很小,可是我不怕?》的文章,我本来是不预备参与这场辩论的,但看了她的第二篇文章后,认为她大过傲慢和自以为是,所以,我觉得我非发表我的意见不可了。 我先谈谈为什么本地读者对她的文章有这么强烈的不满,让我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她的文章本身和读者的反应吧。 笔锋尖酸泼辣 首先,我们知道龙女士在几年前曾在台湾刮过一阵“龙应台旋风”当时,她以一系列的泼辣、直接的文章,攻击当时台湾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台湾人的关注。从《还好》这篇文字看来,她应该是运用了同样尖酸的、谩骂式的笔调,尽其挖苦的能事,来批评新加坡。然而,评论是一回事,怎样评论又是另一回事。龙女士的作风,也许台湾人能够接受,但是新加坡人却不能接受;正如台湾人能够容忍“国会议员”们拳打脚踢的丑态,我们却不能容忍这种现象一样。 同是华人,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就有不同的反应。龙女士在欧洲多年,自称视野扩大了,可是,国外华人与大陆、台湾、香港的华人感受有所不同,观点也有差异,这些基本的区别,难道龙女士也不能觉察到?难怪她在第二篇文章里,不但不理解读者的反应,还变本加厉,以更加尖酸刻薄的笔调,除了批评新加坡政府外,还责备了这里的华文知识分子。 对我们缺乏了解 龙女士攻击性的文章,之所以引起这里普遍(包括英文作者)不满,另一个理由是她伤害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和自尊心。她并不了解我们虽然处在地小人寡的国度内,对国家却有深厚的感情。在20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建国英雄凯末尔·A·亚当督曾说过:“我很高兴地说:‘我是土耳其人!’” 同样地,我们,普通的新加坡人也会很高兴,自豪地说:“我们是新加坡人!”我国建国历史短暂,不足三十年,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团结起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大家都向新加坡认同。读者们的反应,表达出这份爱国的感情,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经不起批评而形成的“统一阵线的护国之声”而是当我们的自尊心受损害时,自然而然作出的适当反应。 另一个使读者反应强烈的理由是:这是有关习惯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