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2/3页)
走回山寨上去。她的心上,却仍像压着一块磨盘,憋得她透不过气来。 韩家寨上,正是晚饭后的休憩时间,从一扇扇洞开的门窗里,射出一束束灯光,映得坚实的青岗石铺就的村道若隐若现。家家户户的屋里,不时传出高高低低的说话声。煮猪潲的青苦气息,弥漫在一幢幢茅屋瓦房的门前院后。月光透过茂盛的树叶,撒下一片青淡的冷辉。 仅仅是在白天,慕蓉支走过弯弯曲曲的村道时,看着寨上的一切,还是那样亲切和美好,可此刻,她却觉得村道又狭窄又晦暗,连吹来的风里,也没有花香味儿。 集体户的知识青年们,看到慕蓉支蹒跚地走进了灶屋,都不约而同地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瞅着她,谁也没跟她打招呼和说话。眼见这么一种古怪的沉默和冷场,慕蓉支的心不由得紧缩了一下,她觉得大家的目光像刺一样戳在她身上。 走进大祠堂之前,慕蓉支曾向程旭居住的那间小木屋瞥了一眼,小屋里还没有灯光,门上那把发亮的锁,还挂在那里。她知道,程旭还没回家来,心里不由得一阵绞痛,他还在埋头苦干呢,也许,他和德光大伯、袁明新大伯还在田头搞人工授粉呢。他哪里能想到,劳累了一天回家来,马上将有人来逮捕他呢。也许,天擦黑时他们才回家,德光大伯和袁明新大伯,把他拖到自家屋头吃饭去了呢。 慕蓉支真想立即返身出去,找到他呀。但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跑出去吗?他们心里会想些啥呢?事情紧急呀,容不得再左思右想了!慕蓉支正要走出去,刘素琳微笑着从屋里走出来,像往常一样说: “你到哪儿去了呀,我们等了你好一会儿,快吃饭吧!” 慕蓉支怔怔地看着她。 刘素琳向她使了个眼色,好像在说:你要沉着些,照着我说的话做啊! 慕蓉支勉强在桌子前坐下来,刘素琳殷勤地给她端出了饭菜,把竹筷往她面前一搁,嗔怪地粗声道: “快吃吧,看你累成这个狼狈相!” 说着,伸手捋了捋慕蓉支一绺散乱的鬓发。慕蓉支并没觉得,可大家都看到了,她的形容憔悴,眼圈有些红,目光迟滞,两边嘴角下撇。脸上鲜艳红润的色泽消失殆尽,好像遭人打了一顿。刘素琳故意在用话语,帮她掩饰呢。 要像刘素琳说的那样佯作镇静,慕蓉支绝不可能。事实上,她从众人的目光中,也看得出,那桩骇人的“新闻”早已传开了。大家正在密切地注视她的一举一动呢! 必须插叙几句。 在这两年中,韩家寨这个庞大的集体户,也不是铁板一块。自从程旭被分出集体户之后,知识青年们之间,也因为不断的口角和家务引起纠纷,闹起了矛盾。尽管陈家勤再三地想把大家“团”在一个户里,好显示出他这个户长的威望,得到先进集体户的光荣称号。但是,事与愿违,在韩家寨先进集体户的奖状刚刚发下来不到一个月,整个集体户就垮了。二十三个人,分成了七八户,多则五六个人伙在一起吃,少则两三个人在一起吃。原来灶屋里只有两个灶,现在一下子增添出了十来个灶,每天用水、煮饭、炒菜,灶屋里显得格外热闹。这么一来,一个大家分成了七八个小家,陈家勤这个户长,成了有名无实的头儿。这使得他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好多,以致也像有些小伙子一样,开始了对心目中姑娘的追求。给慕蓉支表示爱慕之心的信,就是那时候写的。刚刚分户的日子,七八个小家之间,气氛有点僵,因为在分户的时候,为了一只锅子、一块肥皂,或是一块菜园地,曾经经过非常激烈的争论以致吵闹,甚至弄到不理不睬的地步。日子久了,青年们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好,住在一幢大房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总要说话办事,不必为了一点儿小事闹得面红耳赤。于是工余饭后、闲暇之时也常常说几句话,议论一些时事新闻,传播山寨上的一些趣闻,谈谈韩家寨的粮食产量,山区的劳动。一般地来说,集体户的风气还很正常,青年们也能自觉地遵守山寨的风习和生产队的纪律。插队三年了,知识青年们不像头一年那样无忧无虑,贪玩爱耍了。开始谈恋爱的青年男女在思索,我们今后怎么生活?年龄稍大一些的,在焦急地盼望上调的消息。平时,只要有一个人提及哪个地方的知青开始上调到县里、工厂的消息,知识青年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细心地听一遍,然后抱怨我们这里怎么还没有上调和招工。 像程旭要被捕这种消息,对集体户来说,就像是一颗炸弹扔在门口那样令人震惊。在平静的劳动生活中,这要算是最大的事件了。 对程旭抱着成见的知识青年显得幸灾乐祸,通过两年来实践生活的检验,发现程旭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坏人,知识青年们有点为他担忧。更有一些人,因为察觉到慕蓉支昨晚上很晚才和程旭一同回到寨上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慕蓉支身上,看她在这种时候,将如何表现,如何行动。从心理上来说,某种时候,人们更愿观察这种现象。即一个人遭到了打击,他的恋人、他的爱人、他的昔日的好朋友,将怎样对待他。这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