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观海楼谈兵 (第2/3页)
倾向魏光焘。 看到争论了半天,两个人谁也没说服谁,刘坤一咳嗽了一声打断了魏光焘和李光久的争辩。他把手一摆说:“午庄(魏光焘的字)、健斋(李光久的字)先不要争了,我们何不听听子夏(冯华的字,大家是不是已经忘了)的意见?”说着把目光投向了冯华。 自义勇军正式投入到中日战场以来,冯华深受兵力不足和弹药供给问题的制肘。自己洞悉敌人的战略企图,却总是力不从心,不能游刃有余的予以应对。面对辽河平原的战事,他常常有一种“按倒葫芦起了瓢”的感觉。此前在鞍山城外,如果有充足的兵力和弹药,义勇军完全可以一口吃掉青冈联队;现在,他再一次面临着相同的情况。 理了理思路,冯华开始谈自己的看法:“青苔峪敌第五师团佐藤联队的覆灭,鞍山城外敌第三师团青冈联队的溃败和牛庄第九混成旅团的几乎全歼,已经打乱了日军三路合击田庄台的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极度不利的局面。” 看到刘坤一等人都露出一幅聚精会神、凝神倾听的样子,冯华喝了口茶水一口气说下去:“目前,在营口有宋大人、马玉崑、蒋希夷的部队两万多人,配有大炮40门。以这样的兵力如果单纯面对倭寇第二军第一师团的进攻,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要抽调部队会攻海城,难免会有后顾之忧;在田庄台,驻有吴大人所部一万人,作为关外我军的后勤基地,还是要以严防有失为上,因此能够抽调的兵力也非常有限;在辽阳、鞍山方向,依克唐阿要时刻提防仍然停留在鞍山东面达拉河一带的日军第五师团。而海城方面,敌第三师团虽屡受重创,在海城内仍然有上万兵力。基于以上各点,我军能够参加海城攻坚战的兵力大概只有两万至两万五千左右。以此兵力去进攻据城而守的万余日军,其难度可想而知。” 略微停了一下,冯华又转过头对魏光焘和李光久说道:“况且魏大人、李大人所部和我属下的远征军大战方酣,人员及补给的损耗都非常之大,也亟需进行休整。不过,到底该何去何从还是要听钦差大人的指示。” 冯华的一番分析,说得刘坤一和在座诸人频频点头,李光久更是拍手叫好,叹服不已。 其实冯华还有说不出来的苦衷:除部队疲惫异常以及连续三仗造成义勇军伤亡800余人的严酷事实外,他们的弹药也已经所剩无几。虽然几次作战缴获了大批日军物资,但缴获的弹药只能用于缴获的枪炮,无名洞中新式武器的弹药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即使全部集中起来也根本不能够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而缺少了这些武器的支持,义勇军的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 看到众人还在看着自己,冯华又接着说道:“我军保住鞍山、牛庄、营口不失,倭寇在海城的第三师团仍然是一支孤军,我们可以一边休整,一边派出小股部队sao扰它的后勤补给线;还可以选一些狙击手,专门打他们的冷枪…长此以往,同样可以陷它于困境。”冯华的一套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的战术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理论,让刘坤一、魏光焘、李光久和王英楷越听越觉得新鲜,越听越觉得佩服。 酒席宴上的气氛随着谈话的深入越发的热烈起来。交谈之间,刘坤一对冯华分析的国内外形势,列强的狼子野心,中日战争走向和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军队编制、训练、武器等事项的改革,均大为叹服。 看到钦差大人对时局的话题很感兴趣,冯华乘机阐述了对议和的看法,他说:“倭寇战也好,和也好,始终是服务于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目前,倭寇在关外已失去再战的能力;如果想从直隶登陆,面对着聂士成、徐邦道二位大人的精锐之师和罗荣光守卫的大沽炮台,又谈何容易;山东的日军如果一路打下来,其战线必将拉得很长,只要我军节节抵抗再辅以我刚才所说的麻雀战、袭扰战,卡断日军的补给线,此路倭寇终会成为一支孤军;日本国内虽然尚有后备部队,但俱是新兵缺乏训练与经验,真正要投入战争还有待时日。再说,战争已经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即使地大物博如我国都感到有些力不能支,倭寇区区弹丸小国又能好到哪去!别看他叫嚣的很凶,其实亦已是强弩之末,坚持不了多久的。我军急于求和只会助长倭寇的侵略气焰,并且让其得到喘息之机。” 看了一眼听得入神的众人,冯华接着说了下去,而且措辞更加的激烈:“妥协退让不但出卖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屈膝投降行为,而且苟安偷生的做法只会引来更多列强的窥伺。只要我大清能动员全国的力量坚持抵抗,以倭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