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云起紫血淬中华城上 (第2/3页)
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功的,你们想想关东是我朝龙兴之地,要不是他挡住了日本人,盛京就危险了。盛京要是丢给了日本人,本宫也愧对老祖宗呀!记住了,现在是用人之际,有功者不升迁、不奖赏,岂不是杜绝了贤路,让天下人寒心?” 四个人重又俯下身子,把脑袋磕得像捣蒜似的:“太后圣明!” 慈禧摆了摆手:“坐着说话吧!” 待他们重新入座,慈禧才又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也不只是皇上有这个意思,刘坤一、长顺和吴大澂等人都有密折来京,他们皆众口一词的大力举荐冯华,这些意见如何能不加以考虑?况且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如今全国上下群情激愤,都把冯华看作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心所向啊!冯华这人我也派人专门调查过,他祖上确实是出海去了西洋,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他回国后因为搭救了一伙落难的土匪被奉为首领,尔后又引导这些人组织起团练走上了正路,这是引恶向善的好事啊!何况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英雄不看出身’的老话嘛!” 当初冯华就考虑过:他们的身世来历如果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来必会影响自己兄弟三人和义勇军的发展。为此,他在义勇军走上正轨之后,没少通过贺国光给吉林将军长顺和各地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员送礼,不断的将他们三人的身世来历灌输过去。而这些人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尚有疑问,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重礼,自然一切都没有问题。现在,这一切的布置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挪动了一下由于久坐有些僵直的身体,慈禧继续说道:“托列祖列宗的福荫,天佑大清啊!闹长毛时出了个曾国藩,回疆作乱幸亏还有左宗棠,平捻、洋务又有李鸿章,如今倭寇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平地里突然冒出个冯华,你们说这不是上苍佑护我大清吗?” 四个人连声称是,一起说道:“恭喜太后,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