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育才建新学 (第2/3页)
实冯华自己平时很少喝酒,菱儿这坛子酒还真是为李九杲和黄德贵端上来的。刚才菱儿看到李、黄二人这个时候过来,就知道这哥儿仨准得在一起用饭,打过招呼后,就拽着小董准备饭菜去了。 自进了龙口街以后,兄弟们也不同于以前,可以天天相聚,畅所欲言。常常是各忙各自的一摊工作,三、五天难得一见,兄弟之间这样的小聚也很难得了。 对于自己的兄弟,说话用不着兜圈子,冯华一边吃饭一边对他们说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在咱们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根据地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那么,根据地的刀是什么呢?” 不等他们回答,冯华接着说道:“根据地的刀就是咱们义勇军,刀刃呢?就是战士们手中的枪和炮。我们的武器确实很先进,可是它数量有限,而且弹药的储备也不很多。目前我们还能应付一阵,但等子弹打光了呢?我们就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兵工厂虽然成立了,但是由于缺少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现在只能生产一些地雷、手榴弹。再先进的机器设备如果开动不了,也是一堆废铁。” 看到李九杲和黄德贵听得入神,忘记了吃饭,冯华忙停下来让他们:“别耽误吃饭,来,吃菜,吃菜!” 吃了几口饭后,冯华接着说:“你们和立三的意思我都明白,发展经济和壮大力量确实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是如果你们能将这两件事与办学校联系起来,看得再深些、再远些,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了。那些士绅考虑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们看不到办学和培养各种人材才是能让龙口街和义勇军获得更大发展的最好投资。也只有尽快培养出各种有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才能赚更多的钱。另外,别看他们表面上也都打着“当前应把精力放在发展军力和经济上”的旗号,其实这些人就是觉得办学没有钱赚,有些得不偿失,只不过并不敢明着唱对台戏。” 看到李、黄二人频频点头,冯华加重了说话的语气:“要记住,‘教育兴,科技兴,国家才能兴旺’。成立学校培养各种人才,不但是根据地的第一要务,而且就是对于整个大清国来说也已经刻不容缓…” 送走了李九杲、黄德贵,冯华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抬头望着已经半圆的月亮,乡情、亲情以及一股莫名的惆怅之情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兄弟三人身遭异变,如今已是有家不能回,亲人再也不能相见,所有的思念与乡愁只能永久的、深深的埋在心底…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冯华他们的运气可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先是机缘巧合下收服了“铲不平”然后又利用歼灭“小飞龙”的机会,顺利留在了“龙口街”成为了正规的团练。目前根据地的各项发展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势头。不过,他们面临的形势却也不容乐观。义勇军进驻“龙口街”后,为了消除当地一些士绅名流的疑虑,并尽快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冯华经与贺国光商量,提出成立义勇军指挥部联席会议,由义勇军的主要领导和“龙口街”的一些士绅名流组成。指挥部联席会议在成立时,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各项决议都要经大家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这项制度,在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一些反对者的抵触对立情绪。冯华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虽然小有波澜,但在贺国光的支持下,都很顺利的通过了。可是当一些改革冲击了这些“士绅名流”的原有观念,并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时,他们与义勇军的矛盾立刻就尖锐了起来。 前一时期,为了扩大义勇军的影响,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邢亮曾提议在“龙口街”四乡二十八屯仿效当年抗日根据地的做法,实行“减租减息”可是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当时的东北由于开禁不久,绝大部分农民都是自耕农,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只不过是由于个人财力的不同,拥有的生产工具、骡马的多寡以及开垦的土地有多有少罢了,也只有少数大户才会在农忙季节雇工。“减租”这一条的普遍意义并不大,唯有“减息”这一项,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热烈欢迎。 那些小户人家,因资金不足,生活拮据,免不了在添置农具或青黄不接的季节找富户借贷,而过高的借贷利息还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过,这项政策刚一提出,立刻就遭到了拥有放贷能力的大部分地主富户及士绅名流的强烈反对。后来,在以贺国光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士绅的带动下、义勇军提出投资工商业给予优惠奖励、再加上挥发河地区说到底,还是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谁有兵,谁有势,谁就说了算。那些没有见过多大世面的土财主和惟利是图的士绅名流们终究还是闹腾不起来,他们抱着堤内损失堤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