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久旱逢甘霖 (第2/3页)
正胜利捷报的到来,可又让弄虚作假的成欢大捷骗得心有余悸。继而又想:岘庄(刘坤一的字)老成持重,当不会骗朕。 两份战报分别是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刘坤一、帮办大臣吴大澂及宋庆和吉林将军长顺发来的的,其内容出奇的相似,都是青苔峪大捷和冯华义勇军的骁勇善战。光绪看罢,就犹如“久旱逢甘霖”不由得喜极而泣,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他仰天长叹一声:“啊!八个月了,朕今天才得以吐出一口闷气啊!”此时,皇上才想起仍然跪伏在地的奏事太监。” 打发走奏事太监,皇上又把电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大喊一声:“来人,快去军机处,命值班苏拉分头召集军机大臣,速来养心殿议事!” 在军机直庐,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訢、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太子少保徐用仪、兵部尚书孙毓汶和礼部侍郎刚毅等几位军机大臣也正在传阅着刚刚收到的几道奏章和战报。 这刚毅才由翁同龢保荐,由广东巡抚内召,以礼部侍郎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诸事还不敢招摇,凡事自然都看恭亲王和翁、李二人之脸色。翁同龢,字叔平,江苏人。1876年受命入毓庆宫行走,一直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爆发后,身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力主对日作战,受命协助恭亲王奕訢督办军务。 此时有了青苔峪之役的辉煌胜利,让翁同龢不禁拍案而起,连连呼好。虽然清国战败几成定局,议和代表即将启程,但这个迟到的胜利还是让在座的几人大受鼓舞。奕訢、翁同龢和李鸿藻等人决定联衔上折光绪皇帝,重申和战并行,力主抚恤阵亡将士,表彰有功官员,以此振奋士气激励人心,以利再战。 面对着己方的胜利,徐用仪、孙毓汶不以为然。认为局部的胜利如同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场上的劣势,议和还应该是主基调。只是对这场罕见的胜仗,他们也不好意思在大家的兴头上去泼冷水,只是默默地听着翁同龢等人的议论,并不时的低声说些什么。 众人正说得热闹,军机堂苏拉引导执事太监前来宣旨:“皇上有旨,召各位军机大臣即时来养心殿觐见!” 翁同龢道:“皇上必定也收到了青苔峪大捷的战报,联名奏章已誊清,就一块带去面递吧。”恭亲王点了点头。 交泰殿已敲过午时钟,皇上还没有用膳的意思,几位军机大臣也只好陪着一块儿饿肚皮。 辽东的胜利让愁眉不展的万岁爷龙心大悦,但对是和还是战的问题,军机大臣们依然争论得非常激烈。辽河大捷增添了翁同龢、李鸿藻的信心,他们以冯华奏章中的论点为依据,强烈反对割地求和;徐用仪和孙毓汶仍然坚持以和为上的立场。 徐用仪说:“青苔峪大捷,乃是辽东一地之胜。日军已据有旅顺、威海,我北洋水师已不复存在,天津已成不设防之势,一旦日军在天津登陆,京师必然不保。” 翁同龢反驳道:“目前,聂士成、徐邦道已进驻塘沽、芦台,两支部队皆久经征战的精锐之师,加上天津镇总兵罗荣光镇守的大沽口炮台,倭寇登陆谈何容易?辽东战场形势稳定,刘坤一大军沿辽阳、营口一线布防,扼住倭寇进军山海关的通路;驻山海关我军北可策应辽锦,南可支援芦塘,再说,还可以把冯华的义勇军调到天津,以确保京师安全。” 孙毓汶插嘴道:“叔平(翁同龢的字)切不可被一时之胜所迷惑,力主对日用兵。先不说辽东之战还未有最终结果,要知道现今倭寇主力都在山东一线,由山东入直隶我军已无险可守,我是不赞同继续打下去的。” 李鸿藻插话道:“依莱山(孙毓汶的字)的意思,就只有割地赔款求和一条路了?” 孙毓汶虽是这个意思,但在皇上面前还是不敢明说,干脆来一个闭口不言。 光绪皇帝本来是一力主战,渴望振兴国势的。但开战以来,日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清军一败再败,一退再退,让皇上本人一度也在怀疑自己当初主战是否明智?现在看到几位军机大臣争论不休,他摆了摆手:“诸位爱卿的意思,朕已经听明白了。”说着,看了看一直没有说话的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当初是支持皇上宣战的,而且还暗自发誓,拼出这把老骨头,辅佐皇上与倭人搏一搏。他明白皇上的意思:“依臣之见,此事关系甚大,是和是战还是应待辽东之战有了个大致结果再说。这个冯华在奏章上说,他目前正带兵星夜驰援鞍山,战况如何应该在这两天就会有结果。到时皇上再博采众言,集思广益,并听听太后的意思,最后作出定论。” 看到大伙都没有什么异议,这件事就这样被暂时搁置了下来,接下去议到抚恤阵亡将士,表彰有功官员一事。说到冯华,光绪的脸上现出一抹异彩,话语也带出兴奋:“朕觉得这冯华是个人才,听说他还很年轻,这就更难得了。唉!可惜朝中尽是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之流,贪生怕死,腐朽无用。”提起这几块废料,皇上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要不是他们谎报军功,临阵脱逃,战局何至于到此地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