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初涉真相 (第2/3页)
就是从那天起,母女俩开始了冷战。 叫了二十八年的老爸居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母亲又不肯道出其中的原委,而相处了五年的男朋友扔下一句“对不起”就跟着一个富家女飞往加拿大留学去了…接二连三的变故,使苏小糖备受打击,一时晕头转向,清醒过来才感到疼痛。那疼痛并不剧烈,但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她试着通过环境改变心境,趁着外出采访,拐弯抹角地去爬八达岭的长城,游颐和园的昆明湖,敲天坛的回音壁,甚至去看天安门升旗。但是没用,只要是在北京,连空气都在时时提醒她她所遭受过的愚弄。于是她想到了逃离与自我放逐。 恰巧《环境时报》驻清凌的老记者因故调回北京,苏小糖没同任何人商量,径直向主编崔明请缨,到清凌去做驻地记者。崔明原本不打算安排女记者到清凌,一来清凌比较偏远,二来女孩子在外面有诸多不便。可是苏小糖铁了心,要么电话,要么面谈,死缠烂打,不屈不挠。崔明跟她消磨不起,只好同意了。 崔明已经知道了苏小糖与男友分手的事,所以同意她去清凌,也有让她换换环境散散心的意思。如果知道清凌等待着苏小糖的将是一场大火,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事端,说出花儿来他也不会放苏小糖去那种是非之地的。作为普通公民,崔明希望天下太平,而作为媒体宿将,他明白只有是非才能让他和他的报纸充满活力。只是他不忍心让苏小糖旧愁未解,再添新怨。 殊不知,苏小糖却正为清凌的是是非非而兴奋得忘乎所以。 董文英从拘留所出来的那一刻,长长地叹了口气。她理了理蓬乱的头发,抬起头,眯起眼睛,瞧了瞧挂在空中的那轮大太阳。太阳光刺眼,眼珠顿时蒙上了一层水雾。她抬手抹了一把脸,叹息了一声。外面可真是热闹,才在拘留所里待了十多天,路边树木的树叶便从嫩绿变成了碧绿。风里夹着丝丝的暖,人们的衣裳也穿得单薄了,一些贪美的年轻女孩儿已经穿上了裙子。董文英就这样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定了定神,才又向前走。边走边看,觉着外面的世界可真是好,花红柳绿的,人们的脸色也喜庆。看着看着又觉得无聊,有什么可看的,对自己来说,关在里面和待在外面有什么区别?活着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人这一辈子,活着为个啥?就是为了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不能断了香火。可谁来延续自己?这样一想,一股恨意涌上了董文英的心头,她咬紧了牙关,两眼直勾勾地冒着冷光,喷着火气,走起路脚上也像生了风。 “董阿姨!”身后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董文英一愣。这是在叫自己吗?没听真切,刚走两步,又一声“董阿姨”传进了耳朵里。她回过头,一个梳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的年轻姑娘在招呼她。董文英皱着眉看了一眼,不认识对方,扭回头,继续往前走。 “董阿姨!我能跟您谈谈吗?”年轻姑娘并不气馁,几步赶到了董文英身侧。 董文英当做没听见,目视前方,心里暗骂:“哪儿来的丫头片子,跟我有啥好谈的?别是骗子吧?要是骗子你可瞎了眼了,我一个疯婆子,刚蹲完拘留所,你能骗去啥?” 跟在董文英身侧的人,正是苏小糖。为了找到这位利华纸业火灾事件的“元凶”苏小糖费尽了力气。 董文英在利华纸业有限公司原料场着火的当天被拘留了,按照法律规定,董文英故意放火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已经构成了纵火罪。鉴于董文英患有精神疾病,属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于是法院判处她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听到这样的结果,苏小糖不自觉地长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按照苏小糖的分析,董文英就是调查和采访清凌环境污染情况的最佳突破口。探听好了董文英的释放时间,苏小糖早早就等在了拘留所外面。因为已经看过董文英的照片,苏小糖一眼就认出了她。 对于采访董文英,苏小糖已成竹在胸,心里早就拟好了采访提纲:对利华纵火的原因是什么?与利华有什么仇?对清凌的污染怎么看… 没料想,刚见面,董文英就给她扔出了个软钉子。董文英越是这样不理不睬,苏小糖就越是有兴致,越是觉得董文英这扇门一定要推开。 苏小糖小跑两步,跟上董文英,说:“董阿姨,我是《环境时报》的记者,我叫苏小糖,我想了解一下利华纸业污染的情况,您能跟我谈谈吗?” 董文英斜眼瞧了瞧苏小糖,半信半疑地问:“你是记者?我咋看你像个大学生呢?” 苏小糖“扑哧”一声乐了,说:“我真是记者,董阿姨,咱们找个地方谈谈,您看行吗?” 董文英又问:“你真是记者?” 苏小糖使劲地点点头,拿出记者证,说:“真是,真真的是记者!不信您看我的记者证。” 董文英看了一眼记者证,眼泪刷地淌了下来,一把抓住苏小糖的手,说:“姑娘,你要是记者,你就帮我申冤,我有冤情啊!”苏小糖忙说:“您别哭,有事您慢慢说。” 董文英抽抽搭搭地说:“我说,我当然得说,我得替我儿子申冤,我儿子死得冤啊!”她突然双手拍着大腿,号啕大哭“我那苦命的儿啊,你咋走得这么早啊!让我这白发人送你黑发人哪!我那狠心的儿啊…”苏小糖被她突然的反常举动吓了一跳,呆立了片刻,她拉住董文英,劝解说:“董阿姨,您别这样。这里说话不方便,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