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自杀 (第2/3页)
廊下电话铃响了一阵,王妈去接电话,知道是粕粕胡同王家王先生要教授说话。教授接完电话,回返客厅时,脸上有点无可奈何的神气。教授太太猜想得到是什么事“你们又要到公园开会去,是不是?” “谁说不是。小媛媛,爸爸一会儿真的就要飞到公园去了!” 太太眼睛望着那蓝花,轻轻的说“不飞,不成?” “我也想不飞。可是,学校事不理不问,哪里行?到东城去买衣料,明天陪你去好不好?——宝贝,你那眉毛真美…”说时教授瞅着太太轻轻的叹了一口气。他太幸福了。看到太太一双长眉,想起一句诗:“长眉入鬓愁”什么愁?记不清楚了。 太太见教授有点儿谄媚神气,知道那是什么原因,便说“你有事,你去作你的事。” “我舍不得你。” “有什么舍不得我?” “我陪你去。王妈,王妈…”他意思要打电话。 “得了。” 小媛媛说“飞!飞!” 教授把怀中金表掏出一看,快到四点了。约会原定四点半,时间已不早,便站起身来预备过西屋浴室去洗手。 小媛媛又说“爸爸,飞!飞!” 教授开玩笑似的向媛媛说“是的,小媛媛,爸爸真要飞。” 且举起两只手作成翅膀展开的姿势,逗引小媛媛。 太太不作声,抱了媛媛随同教授出了客厅,到院子中去看向日葵。“葵藿有心终向日,杨花无力转随风。”数数它的数目,八朵,九朵,十三朵。一个不吉利的数目。于是把旁枝一朵小小的也加上了,凑成十四。 雨后初晴,公园游人特别多。园中树枝恰如洗过一般新鲜,入目爽朗。教授在僻静地方茶座下,找着了同事王先生。 随即又到了胡子戴先生,左先生,高个子宋先生。几人坐下来正讨论到学校下半年本系人事上的种种变动,忽然有个小女孩子声音喊“王伯伯,王伯伯。”女孩子年纪大约十一二岁,生长得长眉秀目,一条鼻子尤其美丽。到了王先生身边,就说“王伯伯,怎么不到我姑妈家里去玩?谁得罪了您?…这是谁?”(她向着那个大胡子问)王先生便说“这是戴伯伯。” 女孩叫了一声“戴伯伯”掉头来望着一个高个子,开口问“这是谁?王伯伯。”王先生便说“这是宋伯伯。”女孩照样又叫了一声“宋伯伯”又指着另外一个胡子问是谁,说是“左伯伯”也叫了一声“左伯伯” 末了这女孩子瞅定了教授,看了又看“这是谁?王伯伯。” 王先生说“刘伯伯。” “刘伯伯?”女孩子估量了教授一下“刘叔叔,”那么轻轻的叫着。引得在座众人一齐笑将起来。 王先生说:“嗨,大莲,怎么刘伯伯叫刘叔叔?你上次不是在《北洋画报》上见到一个美人,你说很欢喜她,样子象mama,剪下来贴在镜子上吗?那就是刘伯母!” 女孩子偏个小头觑着教授“王伯伯,真的吗?” 王先生说“怎么不是真的?你什么时候同我去刘伯伯家里,就可看看刘伯母。” “是真的吗!”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刘伯母家里有小宝宝吗?” “有一个小宝宝,你还可以去看看他家小宝宝,同小宝宝玩!” “好,赶明儿我就去。王伯伯,是真的吗?” “你问刘伯伯!” 小女孩很害羞似的把小嘴唇咬着,露出一排细细的洁白牙齿,望了教授好一会,俨然从教授神气之间看出了一点秘密,忽然自言自语说道“是真的!是真的!” “同王伯伯到我家里来玩!” “好。”把头点点,一只燕子似的飞去了。 小女孩子走后,王先生望着那小小背影,作了一个喟然叹息的动作。左教授问王先生“那孩子是谁家的小孩子?” 王先生半天不说话。 几人都为这小孩子迷惑了,接着都说这小孩子眉眼异常,与一般女孩子不同。经王先生说明,方知道原来这小孩子就是六年前在上海极有名的姚李案中的遗孽。母亲原是个出名的美人,一个牙医的女儿,嫁给阔公子李××。结婚后两人情好异常,毫无芥蒂。不料结婚七年后,这女人忽然平白无故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既极暧昧,社会上皆以为必是男的另外有了钟情的女子,但这种揣测却毫无根据。男的此后生活且证明了个人的行为毫无瑕疵。于是另外又有了一种揣测,就是说女的爱了一个极其平凡的男子,或说是个有中表亲的中学生,或说是一个画家,这件事受各方面的牵制,女的因此自杀了。三年后男的抑郁无聊,跑到黄山又自杀了。男的遗书中证明了女的自杀秘密还是另外一件事。至于另外一件事是什么,男的遗书中却说等到女孩子二十岁同人订婚时可从一个文件中明白。两人死后剩下的遗孤,被一个姑母带过北京来住,她的姑父原来就是生物学家杨××。 教授回到家中,同太太把晚饭吃过后,谈闲天谈到日里在公园中见及的那个小女孩,且谈到小女孩母亲自杀的故事,以为很不可解。太太便说“人类事情不可解的地方多得很,至于这种自杀,倒平平常常。”为什么觉得平平常常,教授却想不通。当时问太太,这平常指的是什么意思。太太只笑笑,不说下去。 到了晚上,教授个人在小书房中写《人为什么要自杀》那篇文章。翻了好些参考书,书中所讨论到的一切学理,所举证的一切事例,虽无一不备,可是思想一同日里几件人事接触,便不知道真理应搁在那一方面比较适合了。 教授想:一定的,有的自杀不可分类,置入经济困难恋爱失败,以及任何一类都不相宜。为了一种错觉,一种幻想,一种属于生理心理两方面骤然而来带传染性的(一本书中提出的一句话一个观念)病症,也会自杀。为了奢侈(倘若这人凭理性认为挥霍生命是最大奢侈),也会自杀。但自杀的原因,若为了生存困难,为了经营商业或恋爱失败,社会却认为那是避责任与痛苦,因怯于坚忍生存而想到死,是件犯罪的行为。值得奖励的自杀,必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