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猎虎捕狼 (第3/8页)
向人透露自己的姓名,单凭姓名查询起来相当困难,除非是机缘凑巧,有没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可以辨识呢?” “没有特征,只有一点,她可能长得很美。” 丁浩心中一动,他想到了“再世仙子”而“无恨师太”说可能很美,可能便表示不确定,江湖上美女不多但也不少,总不能看到一个长得像样的便问。 “对了,有样东西可以作不凭证。” “什么东西?” “护身符!” “护身符?”丁浩有些困惑。 “无恨师太”伸手取出-个晶莹剔透的玉坠子,上面拴了条用五彩丝线编结的绳子,敛了目芒,幽幽地道:“这便是护身符,本是一对,余文英身上也有一个,如果天意佛缘施主能找到她,便以此为凭,告诉她贫尼受她亲人之托在找她,贫尼清修之处叫‘菩提庵’,在汝州城南五里,有讯息可向庵里传。”说着把玉坠子递了过去。 丁浩楞了愣才伸手接过,但却有些啼笑皆非,楚素玉交给自己半个五狮镇纸,请托代她寻根访仇,以双方的情义而论尚不悖理,而这自称“无恨”的尼姑跟自己不期而遇,素昧生平,居然也要自己代她找人,这从何说起? “师太,这护身符想来十分贵重?” “贵重未必,但意义重大。” “那师太何以敢把它交给一个陌生人?” “贫尼信得过施主!” “彼此从未谋面,这信从何来?” “阿弥陀佛,恕贫尼直言无隐,对于施主的为人,贫尼已观察甚久,足可信赖,而所谓陌生是施主单方面的。” 丁浩无言以对,反正这桩闲事是扣定在自己身上了。 “施主,重托了!”双手一合十,飘然而去。 丁浩楞在当场,几乎忘了他是作什么来的。 就在此刻,一条人影飞掠而至,是方萍。 “主人,余宏马上到!” “哦!”丁浩精神大振。 “一个骑马的生意人,在一里之外。” “好,我知道了,你别露面。” 方萍朝斜里穿进路边林子。 丁浩心念一转,也隐入林中。 约莫半盏茶时间,一骑马缓缓驰到,马背上是个商贾打扮的中年人,可能经过急奔,马嘴已冒白沫。 一个蒙面客突然出现在路中央。 马勒住停下,马上人目露惊恐之色。 “阁下是…” “灭命尊者!”他,当然就是丁浩的化身。 “灭命…尊者?这…区区只是个普通生意人,跟…江湖道上的英雄好汉素无纠葛,阁下…” “…下马,到林子里走!”丁浩语冷如水。 “阁下…如果是要银子?区区所有的全部奉上。” 马上人把一个重甸甸的褡裢袋抛在地上.一抖缰绳,想从旁边冲过去。丁浩一偏身揪住了马嚼环,马上人离鞍飞起,丁浩跟着升空,凌空挥掌,把马上人震回地面,马儿受惊,一溜烟地跑了。 丁浩冷森森地哼了一声,拔剑在手。 “进林子去,只问几句话,不会要你的命。” “这…阁下要问话,在这里不是一样?” “余宏。别装了,到林子里去!” 这马上人正是余宏乔装的,要不是方萍早一步赶到报信,真是就被他蒙过去了,身份被点破,他的胆也几乎吓破,他的武士刀是包裹了放在马鞍上,马一跑,刀也带走了,即使刀在,他也自知绝非“灭命尊者”的对手。 “你不想先流点血吧?”丁浩又逼了一句。 余宏无奈只好乖乖地-步-步挨进林子。 到了林深处。 “好了,就在此地!”丁浩是亦步亦趋钉住令宏的,林深树密,应该有很多机会脱身,但余宏完全没辙,他被钉得太牢了。 因为丁浩在林外说过不会要他的命,他不想死,所以也就不敢动逃的念头,他停下,回过身来面对丁浩。 “先把人皮面具揭掉!”丁浩抖了抖手中剑。 余宏揭去了人皮面具,脸上是灰败的。 丁浩心里-百个想杀他,但竭力忍住了。 听着,每一个问题都要据实回答,否则本尊者便收回不杀你的诺言,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你们总坛现在改迁到什么地方?” “龙门石窟!” 丁浩为之-怔。 “龙门石窟数以千计,是那一窟?” 余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 “是属于西山部分,距山脚大约三里,有座大庄院,正对庄院后山直上第七窟。” 这一点丁浩相信了,那庄院便是龙门分舵,他利用那面“副”字金符冒充副总监,配合空门弟子挑了分舵,总坛迁到后山石窟是非常可能的事,既然曾设过分舵,对山势地形当然熟悉,加以利用极合情理。 “好,第二个问题,赵天仇和那叫小姑姑的行踪?” “这…我不知道,只要离开总坛,便居无定所。” “你真的不知道?” “对天发誓,真的不知道。” 丁浩沉默了片刻。 “第三个问题,你在‘半月教’中是什么地位?” “这…”余宏现在是丧胆亡魂。 “快说?” “只是…只是一名受命行事的使者。” “你直接受命于何人?” “总监!” “那锦衣蒙面的?”余宏的脸皮子连连抽动,他怎么也估不到这“都天教”的尊者对“半月教”的机密知道得这么多。 “不错!” “他是谁?” “不知道,最高机密!” 丁浩不想再追问了,回头问楚素玉她可能知道。 “最后一个问题,你易容改装南下何为?” “奉命…到桐柏山查探一位前辈高人的行踪。” “谁?” “九曲老人,他…精于奇门之术,教主想礼聘他出山相助。” “九曲老人”这名号丁浩听说过,算来年已近百,是个武林怪老,看来此言不虚,想不到余宏并不是想回齐云庄,原先的判断是错误了,不过绝不能让他遂愿,否则“半月教”便如虎添翼了。心念一转,有了主意。 “听着,由此而南五百里之内乃是本教地盘,‘半月教’之人如敢妄越雷池一步便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