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九 (第3/4页)
官即当辩析。小民之言,有可采者朕尚从之,况卿等乎?自今所议毋但附合于尚书省。”辛未,以西上阁门使移剌挞不也为高丽生日使。丙子,冬猎。巳卯,次雄州。判真定府事吴王永成、判定武军节度使隋王永升来朝。 十二月壬午,免猎地今年税。丁亥,次饶阳。己丑,平章政事张汝霖薨。丁酉,至自饶阳。甲辰,幸太傅徒单克宁第视疾。以克宁为太师、尚书令,封淄王,赐银千五百两,绢二千匹。乙巳,朝于隆庆宫。丙午,诏有司,正旦可先贺隆庆宫,然后进酒。丁未,宋、高丽、夏遣使来贺正旦。 二年春正月庚戌朔,以世宗丧,不受朝。癸丑,谕有司,夏国使可令馆内贸易一日。尚书省言,故事许贸易三日,从之。甲寅,始许宫中称圣主。乙卯,皇太后不豫,自是日往侍疾,丙夜乃还。辛酉,皇太后崩。丙寅,以左副都点检皞等报哀于宋、高丽、夏。庚午,太师、尚书令淄王徒单克宁薨。甲戌,百官表请听政,不许。戊寅,诏赐陀括里部羊三万口、重币五百端、绢二千匹,以振其乏。吴王永成、隋王永升以闻国丧奔赴失期,罚其俸一月,其长史笞五十。己卯,在司言,汉王永中以疾失期,上谕使回。 二月壬午,百官复听政,不许。壬辰,上始视朝。敕亲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许僧尼道士出入。谕有司:“进士程文但合格者即取之,毋限人数。”丙申,以枢密副使夹谷清臣为尚书左丞。戊戌,更定奴诱良人法。丙午,初设王传府尉官。 三月丁巳,夏国遣使来吊。癸亥,敕有司,国号犯汉、辽、唐、宋等名不得封臣下。有司议:“以辽为恒,宋为汴,秦为镐,晋为并,汉为益,梁为邵,齐为彭,殷为谯,唐为绛,吴为鄂,蜀为夔,陈为宛,隋为泾,虞为泽。”制可,丁卯,夏国遣使来祭。乙亥,高丽遣使来吊祭。丁丑,宋遣使来吊祭。 四月戊寅朔,尚书省言:“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从之。乙酉,葬孝懿皇太后于裕陵。戊子,制诸部内灾伤,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检视不以实者罪如之,因而有伤人命者以违制论,致枉有征免者坐赃论,妄告者户长坐诈不以实罪,计赃重从诈匿不输法。庚寅,禁民庶不得服纯黄银褐色,妇人勿禁,著为永制。辛卯,上幸寿安宫,谏议大夫张暐等上疏请止其行,不允。癸巳,谕有司:“自今女直字直译为汉字,国史院专写契丹字者罢之。”甲午,改封永中为并王,永功为鲁王,永成衮王,永升曹王,永蹈郑王,永济韩王,永德豳王。戊戌,增太学博士助教员。己亥,学士院新进唐杜甫、韩愈、刘禹锡、杜牧、贾岛、王建,宋王禹备、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耒、秦观等集二十六部。庚子,改寿安宫名万宁。壬寅,如万宁宫。诏袭封衍圣公孔元措视四品秩。 五月庚戌,敕自今四日一奏事,仍免朝。戊辰,诏诸郡邑文宣王庙、风雨师、社稷神坛隳废者,复之。诏御史台令史并以终场举人充。 六月戊子,平章政事宗宁薨。癸巳,禁称本朝人及朝言语为“蕃”,违者杖之。丙午,尚书右丞移剌履薨。秋七月丁巳,以参知政事徒单镒为尚书右丞,御史中丞夹谷衡为参知政事。己未,观稼于近郊。己巳,禁职官元日、生辰受所属献遗,仍为永制。以同佥大睦亲府事衮等为贺宋生日使。庚午,谕有司:“自今外路公主应赴阙,其驸马都尉非奉旨,毋擅离职。”八月癸未,至自万宁宫。己亥,敕山东、河北阙食等处,许纳粟补官。谕有司:“自今亲王所领,如有军处,令佐贰总押军事。”乙巳,宋、高丽、夏遣使来贺天寿节。 九月丁未朔,天寿节,以皇太后丧,不受朝。甲寅,如大房山。乙卯,谒奠裕陵。丙辰,还都。丁巳,以西上阁门使白琬为夏国生日使。己未,定诈为制书未施行制。以尚书左丞夹谷清臣为平章政事,封芮国公,参知政事完颜守贞为尚书左丞,知大兴府事张万公为参知政事。庚申,如秋山。冬十月己丑,至自秋山。甲午,敕司狱毋得与府州司县官筵宴远往,违者罪之。禁以太一混元受箓私建庵室者。壬寅,以河北、山东旱,应杂犯及强盗已未发觉减死一等,释徒以下。 十一月丙午朔,制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释为汉字。甲寅,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犯者以不应为事重法科。丁巳,以豳王傅宗璧等为贺宋正旦使。戊午,夏人杀我边将阿鲁带。甲子,制投匿名书者,徒四年。丙寅,以近侍局副使完颜匡为高丽生日使。壬申,敕提刑司官自今每十五日一朝。 十二月乙亥朔,敕三品致仕官所得傔从毋令输庸。己卯,定镇边守将致盗贼罪。甲申,猎于近郊。乙酉,诏罢契丹字。己丑,尚书右丞徒单镒罢。癸卯,宋、高丽、夏遣使来贺正旦。 三年春正月乙巳朔,以皇太后丧,不受朝。丙辰,以孝懿皇后小祥,尚书省请依明昌元年世宗忌辰例,诸王陪位,服惨紫,去金玉之饰,百官不视事,禁音乐屠宰,从之。壬戌,如春水。 二月甲戌朔,敕猛安谋克许于冬月率所属户畋猎二次,每出不得过十日。壬辰,至自春水。丁酉,猎于近郊。辛丑,诏追复田瑴等官爵。 闰月甲子,以山东路统军使乌林答愿为御史大夫。 三月乙亥,更定强盗征赃、品官及诸人亲获强盗官赏制。辛巳,初设左右卫副将军 。癸未,泸沟石桥成。幸熙春园。丁亥,如万宁宫。辛卯,诏赐棣州孝子刘瑜、锦州孝子刘庆祐绢、粟,旌其门闾,复其身。上因问宰臣曰:“从来孝义之人曾官使者几何?”左丞守贞对曰:“世宗时有刘政者尝官之,然若辈多淳质不及事。”上曰:“岂必尽然。孝义之人素行已备,稍可用既当用之,后虽有希觊作伪者,然伪为孝义,犹不失为善。可检勘前后所申孝义之人,如有可用者,可具以闻。”癸巳,尚书省奏:“言事者谓,释道之流不拜父母亲属,败坏风俗,莫此为甚。礼官言唐开元二年敕云:‘闻道士、女冠、僧、尼不拜二亲,是为子而忘其生,傲亲而徇于末。自今以后并听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数,一准常仪。’臣等以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左丞守贞言:“上尝命臣问忻州陈毅上书所言事,其一极论守令之弊,臣面问所以救之之道,竟不能言。”上曰:“方今政欲知其弊也。彼虽无救弊之术,但能言其弊,亦足嘉矣。如毅言及随处有司不能奉行条制,为人佣雇尚须出力,况食国家禄而乃如是,得无亏臣子之行乎?其令检会前后所降条理举行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